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3·28我眼中的新西藏】雪域援藏十六载 “老西藏精神”谱新篇

2018年03月27日 18:4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秋朵
分享到:    

“一名党员,要敢于成为先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他用一生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西藏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那个藏族同胞们心目中的“钟大胆”,那个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黄大年”,那个对西藏的爱深入骨髓,戒得了酒,却戒不了西藏的“索朗·顿珠”——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一来西藏就是十六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有人说,如果钟扬教授还活着……然而,钟扬教授并没有离我们而去,他成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成为新时代耸立在雪域高原上的一座精神坐标,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记忆是被选择的遗忘,精神才是最有价值的传承。“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有一种精神,它超越了喜马拉雅山,让一代又一代的“进藏”“援藏”人员扎根雪域高原,不计个人得失,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痴情付出,无怨无悔。“老西藏精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今天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价值引领。

在雪域高原上,在钟扬教授的带领下,西藏大学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创建“西藏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科研创新团队,2012年成为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获批生态学博士点;2017年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援藏工作中,钟扬教授培养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将西藏大学的生物学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是带领学生们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子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

如今,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追踪数年,最终寻获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带领学生用3年时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记在册;通过研究,找到了可在制香功能上替代巨柏的柏木,为珍惜巨柏筑起一道坚固的保护屏障……

“钟扬的追求里始终是人类、是国家、是科学、是教育。他的追求里有无数的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记得西藏大学的一位藏族老师在弥留之际时,紧紧拉着钟扬教授的手说:“我走时,你抬我,你来抬我。”多么简单的话语,却体现的是藏族同胞给予朋友的最高信任。是啊,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他:十几年如一日,他在雪域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采样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荒芜的地区,虽然痛风在野外发作起来“痛得发疯”,但却给予学生最安全、最坚实的依靠;为了学生的成长,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帮学生修改论文;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出资发起“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为了帮助老师成功申报国家级基金项目,义务修改项目申报书,还提供申报补助……一个穿着旧牛仔裤、背着旧书包,不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的钟老师,自掏腰包给师生的扶持,加起来竟有几十万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初心的人,才依旧愿意去吃最苦的苦;只有不忘初心的人,才能成为播种未来的时代先锋。钟扬教授曾多次提到,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我有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然而“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今天,我们应该用回眸“初心”的庄严,向“老西藏精神”致敬。翻开历史的篇章,在“老西藏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像孔繁森、钟扬那样的援藏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才换来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纪念钟扬教授,重温他的先进事迹,因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像钟扬教授这样坚守初心的追梦者。正是他们,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使“老西藏精神”永不褪色,谱写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最强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砺奋进!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