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3·28我眼中的新西藏】筑牢西藏生态环境安全的“防火墙”

2018年03月30日 12:1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贝
分享到: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而其中重要改革之一就是组建生态环境部。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组织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生态环保事业同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五年中,西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贯彻发展新理念,全区呈现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民生改善实、改革开放深、生态环境优的良好局面。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西藏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获得好评,被称为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7市(地)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5%以上。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完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西藏生态环保建设与经济建设正在比翼齐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西藏的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总结起来,十九大前的五年,西藏生态环保事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全社会统筹下的合力,合力之下,成就斐然。

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五年来,《西藏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实施,2013年后先后印发《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美丽西藏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确立五大建设目标,提出九大建设任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划定严格的生态红线,依法保护绿水青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宁肯发展慢一些,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区发展大局,确立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条底线”,将生态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区、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让野生动物、原始森林和天然湿地等能得到有效保护。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共4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同时,强化自然保护区监管,开展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的“绿盾”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去年重点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突出问题进行整顿,同时推进珠峰、羌塘和拉鲁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完成了23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的地面核查工作,全面清理和规范了自然保护区。

推进生态扶贫,践行绿色发展战略。西藏近年来积极发展高原生态产业和高原生态经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部分地区实施消除“无树户”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四旁”植树,切实保护好了碧水蓝天。围绕绿色、突出特色,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建设了特色突出、规模适度、效益明显、生态安全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立了湿地、水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更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美丽西藏,人间乐土。如今,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热土上,雄鹰正自由地翱翔在湛蓝的天空,藏羚羊尽情地嬉戏于太阳湖畔,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羌塘草原上迎风招展,一栋栋极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新楼整齐地矗立在雅鲁藏布江畔,各族人民携手在布达拉宫前唱着欢快愉悦的歌谣……,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之际,在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9周年到来的伟大时刻,我们有理由为西藏取得地这些巨大变化而自豪,我们有理由为西藏生态环保事业取得地巨大成就而自豪。民主改革59年来,像西藏其他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一样,西藏生态环保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西藏全社会实现了对于生态环保建设从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西藏生态环境安全的“防火墙”已近牢牢筑起,相信随着西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西藏生态环保建设定会在各族人民的细心呵护下变的更加生机盎然,更加朝气蓬勃,西藏生态环境安全的“防火墙”也定会更加牢固。

责任编辑:索朗扎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