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3·28我眼中的新西藏】红色基因代代传凝心聚力齐致富

2018年04月03日 16:4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勋
分享到:    

旧西藏,结巴乡桑嘎村朗生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丝毫人生权力,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苦不堪言的痛苦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后,桑嘎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穷棒子互助组”,点燃了百万翻身农奴勤劳致富、阔步迈向社会主义大道的美好愿望,经过57年的团结奋斗,如今的桑嘎群众如愿以偿。

植入红色基因,换发生机活力。1959年,波澜壮阔的西藏民主改革烈火埋葬了黑暗的旧时代,迎来了光明的新西藏,百万农奴就此翻身成为主人。1961年,结巴乡桑嘎村11户朗生在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次仁拉姆同志的带领下,自发组成“穷棒子互助组”,经过辛勤劳动、苦干实干,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大丰收,成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发展生产的标杆和榜样,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百万农奴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时代赞歌。他们团结互助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穷棒子”精神深深植根在桑嘎,成为传承和激励子孙后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为弘扬“穷棒子”精神,2013年“朗生互助组”红色教育陈列馆顺利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群众到桑嘎参观学习,更影响着桑嘎村一代又一代人民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宽广大道上奋勇前进。

激活红色基因,推进产业富民。历经火热的红色洗礼,今天的桑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富民兴藏的政策支持下,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藏式新居宽敞明亮,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桑嘎人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和存在感。一是增收渠道宽。桑嘎村除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外,近年来,桑嘎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民族手工、餐饮服务等新兴业态,特别是劳务输出,成为了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主要渠道。2017年,桑嘎村实现生产总值105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二是生产基础实。桑嘎村始终将发展第一产业作为经济建设首要任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实施农田水利项目,不断完善灌溉渠系,大幅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积极开展低产田改造,加强沟、渠、路、电配套,做好道路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三是发展方式新。桑嘎村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成立桑嘎村行巴种子专业合作社,大力生产“山冬7号”等优良品种,推广销售良种210余万斤,初步形成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导向的良种生产链条。三年来,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74元的价格销售种子80余万斤,直接创收22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800元。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桑嘎群众始终不渝继承和弘扬“爱国、协作、苦干、创业”的“穷棒子互助组”精神,争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气节的好党员、好群众。一是基层组织强。健全完善学习、议事、决策等制度,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狠抓村级阵地建设,积极筹集资金20余万元,完成了红色夜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活动,邀请朗生互助组后代、退休老党员讲授党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质量。二是村庄建设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道路有绿化、住宅可观赏的要求,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实行人畜分离,推广沼气、太阳能、液化气清洁能源,修建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场,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实现了村庄美化、洁化、绿化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供水管网维护,有效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争取资金硬化通村民小组公路,提高了群众生产效率、保障了出行安全。三是文化传承好。桑嘎村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在传承红色文化中陶冶情操、升华情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形成了一基地一书屋的教育资源,成为了教育群众、激励群众的有效载体。倡导“以节兴文”活动,组织宣讲红色故事、藏戏演出、锅庄表演等活动70余场次。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报导,大力引领群众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进一步丰富了桑嘎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桑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