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藏之前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西藏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因为爸爸坐车回来要一个星期;西藏也是一个物资短缺的地方,因为爸爸每次去拉萨都是带着蔬菜;西藏更是一个阳光很强的地方,因为每次爸爸回来,他的脸又黑又红。自我懂事起,西藏就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我亲爱的父亲母亲都在那里工作。
一年里我通常见父母一次,而两年、三年见不到父母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每当看到电视上的布达拉宫,我就渴望有一双翅膀,马上飞到拉萨见我的父母,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在他们身边撒娇,生病时得到他们的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拉萨有了更多的了解。拉萨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日光城。这里空气稀薄,日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含氧量不到内地的70%。在高原环境下,父母要照顾好自己,还需要干好本职工作,着实不容易。他们不能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也不能照顾年幼的我和弟弟。
后来,我长大了,渐渐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当其他的小朋友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已在学洗衣服;当其他小朋友还在淘气时,我已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二)进藏上大学
2005年我考入西藏大学读书,我终于能和父母在一起了。
大二思修课上,我首次接触到了“老西藏精神”。老师给我们讲,“老西藏精神”就是一代代“西藏人”克服身体的不适,团结藏汉等兄弟民族,远离父母、小孩,攻坚克难,建设美好西藏的奉献精神。至此,“老西藏精神”的种子已经埋在我的心里。
在随后的两年里,西藏的发展日新月异。一项项民生工程开工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期间,我到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游玩,领略了林芝的锦绣河山,参观了山南的雍布拉康,感受了后藏地区浓厚的藏文化气息。期间,我接触到的藏民淳朴友善,更让我铭记的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环境保护的执念,对艰苦生活的豁达以及内心的平和。这让我在感叹西藏的大好河山与高原秀美风光之余,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藏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凭着智慧与勤劳创造了雍布拉康、布达拉宫等不朽杰作;他们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高原上世代耕耘,守护着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他们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三)毕业后留藏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像很多同学一样留在了在西藏工作。我想我们都是“老西藏精神”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
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批解放军官兵及其家属、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纷纷来到西藏,他们团结各民族,克服艰苦的条件,自力更生,无怨无悔地建设西藏。正是由于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的无悔付出,才有了“天路”的畅通,才有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立交桥,才有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跨越式发展。至此,我越来越理解“老西藏精神”了。
尽管在拉萨的时间只有四年,但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高原热土,因为这里有淳朴热情的藏族同胞,也因为这里有我熟悉的一切,有值得我奋斗一生的事业,更因为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对西藏的明天有了美好的期待。俨然,拉萨已是我的第二家乡。
现在,我已结婚生子,而父母已退休回内地。我年幼的儿子由父母照顾,现在的我更能理解父母。除了对他们无尽的挂念与愧疚,我也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这些人一代接一代的甘愿留下来建设西藏的呢?
这时,谭冠三、孔繁森、伦白、宋玉刚等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的眼前。西藏今天的繁荣稳定与跨越式发展源于这些人对祖国的忠诚与挚爱以及他们对西藏深深的眷恋与敬畏。正是因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西藏的眷恋,一代代解放军官兵才会无怨无悔的长期驻扎在海拔5374米的“生命禁区”——甘巴拉雷达站,守卫着祖国的国土;正是因为对祖国的挚爱与对西藏的向往,一批批援藏干部才果断放弃内地舒适的生活条件,到西藏来开辟事业的新天地;正是因为对祖国的挚爱与对西藏的眷恋,一批批“藏二代”、“藏三代”才克服艰难困苦,扎根西藏,甘愿做西藏发展进程中的一颗颗“螺丝钉”。这群人在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各族兄弟姐妹,坚守岗位,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燃烧了自己的激情与热血,书写了一篇篇属于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无悔篇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正是对“老西藏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这份挚爱温暖了我,照亮了我。现在的我已经参加工作九年。作为“西藏人”的一份子,我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以温暖更多来西藏和将要来西藏的人,让这份挚爱薪火相传,永不停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