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在保证生态平衡的的前提下,以优质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农牧民是西藏自治区人口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牧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的根本,与环境保护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的收支水平最能展现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对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为4000米,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易受到高空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且各地区接受光、热、降水均不同,众多因素使得西藏地区生物、地貌呈现多样性,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变得更加协调
农牧民逐渐意识到,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提高收入。在过去的农牧区,由于科学知识匮乏及个人利益的影响,一直将豺狼、熊、鼠、猛禽等走兽飞禽当做农牧业的害兽。伴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和对科学的了解,农牧民才真正认识到正是这些动物维持着藏区的生态平衡。有些藏区通过为农牧民设立野生动物咬伤家畜、破坏田地的生态补偿条例,支付个体损失。通过政府的支持,农牧民的防护,草原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平衡,农牧民增收有了新的进展。
退耕还林,农业增收的天然屏障
森林可以调节气候、蓄水抗旱、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群落,森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药材、干果、食物及饲料。近几年,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和政策鼓励,农牧民开始自发性的退耕还林。我国近几年在植树造林与恢复农区植物方面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最为受益的当属农牧民:植物树叶可为家畜提供饲料;采集干果、水果丰富了人们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经济收入。由于植被固沙蓄水,农业产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增多,大大降低了病虫灾害,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农牧民增收的根本
生态平衡,动植物物种丰富,是提高农牧民收入基础。随着生态环境的平衡,藏区高等植物达6500种左右,天然植被面积共计730万公顷。在这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出的药材、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通过开辟新的作物渠道,实行转行经济模式,比如:培育优质花卉、植被,提供木质纤维、提取优质野生淀粉、提取芳香植物油等提高经济收入。随着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植被覆盖率的增多,野生藏羚羊、野生牦牛、盘羊等动物在多地频繁见到,畜牧产品的质量不言而喻。
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
西藏因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美丽迷人的景色,一直以来深受旅游者的追捧。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天更蓝,水更清了,碧水、白云、雪山、绿茵、成群的野生动物,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农牧民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家庭旅游等项目,增加收入。
藏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支持、农牧民的落实。藏区牧民只有从自身做起,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天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经济才会更“高产”。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