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3·28我眼中的新西藏】卓嘎的一家——记援藏模式的可喜转变

2018年04月04日 18:4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雨亭
分享到:    

今年8岁,家住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西嘎村的卓嘎今天特别高兴。因为驻村的大哥哥大姐姐又可以回来陪她玩了,同时还给她带来各种好吃的。她还不知道,今年驻村的干部还给她和村里其他小朋友带来了全国各地捐赠寄来的衣服和书包,她可以穿上新衣,背上新书包去上学了。

在这背后,是从单一行政援藏到社会援藏的可喜转变。驻村干部作为行政力量,并不单纯动用驻村援助资金,而是充分利用朋友圈、众筹、淘宝公益等,动员社会各界为西嘎村捐物,切实改善了村里小朋友的物质生活。

西嘎村海拔420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半农半牧村,夏季易发泥石流,冬季需爬山凿冰取水。卓嘎的爸爸达瓦,作为西嘎村一个普通的村民和牧民,展露了难得的笑容。因为由网信办驻村工作队筹款修筑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西嘎村水坝”正式启用了,有了水坝,在春季不用担心自家和牛羊的饮水,在夏季泥石流的几率明显减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需要翻山越岭取水了。

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西嘎村水坝”不仅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更是单一资金援藏到经济社会全方位补位支撑的缩影。多年来,国家赋予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任务繁重。在有需要的地方,想民之所需,便民之所急,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向民生倾斜,及时补齐“短板”,突出支撑作用,才能让全民小康的目标更好的实现。

援藏模式的另一个可喜转变是由纯“输血”向“输血”,“造血”相结合的转变。改变单一的扶贫,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一个岗位,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学习了一门技术。天还没亮,卓嘎的妈妈永措就匆匆出门了。她要在村口等班车赶到日喀则白县里的大棚蔬菜基地上班,该县蔬菜产业拥有1个示范园、2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蔬菜大棚总数达到5300余座,是日喀则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仅靠着蔬菜种植一项,永措每年均增收近4000元。山东是日喀则的对口援助省,依托农业大省的优势,帮助日喀则发展特色农业,永措除了平日在大棚干活,还参加了山东援藏干部指导的农业培训,对于自家农耕也有很大帮助。“卓嘎要上学了,我想过几年自己也在南木林弄几个大棚,多赚一点钱。”她用不大流利的汉语说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那曲,来自浙江的医生为数百位严重唇腭裂牧民进行手术,让身处草原深处的牧民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在昌都,重庆市动员和组织企业到重复投资,安排北部新区对口支援昌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在阿里,河北省坚持把旅游作为对口援助产业来发展,唱好“古格”戏、打好“土林”牌,让人口不足万人的县,去年实现门票收入230万元、旅游收入1600万元.....

卓嘎一家,正是西藏千千万万农牧民家庭的缩影。相信援藏事业栉风沐雨二十余载,必将同心共筑新西藏,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