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我们啦!”
2017年5月3日,原本平静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顿时被一股激动的浪潮给淹没了,这一天也必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从学生活动中心出来时,大家齐刷刷的喊着“总书记辛苦啦!”只见他一直微笑着,沿路同师生们热情握手,并向远处的人群挥手致意。此时,他似乎更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茁壮成长。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也在此刻化成一股幸福的暖流流淌在整个校园之中。
晚上回到寝室,我拿起书架上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心研读,之后翻开日记,拾起笔,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的母亲我的党——幸福青春,感恩有您!”。夜很静,台灯照在书的封面上,那是一张总书记年轻时插队下乡的照片。那时的他阳光而又青涩,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定。想想今年刚好也是我在祖国内地求学的第10个年头了,这张照片瞬间又让我回想起自己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的那些青春故事。
2007年,我有幸作为西藏自治区代表,在香港参加了中国首届两岸四地儿童论坛。在那次论坛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学生们都欢聚一堂,尽管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但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记得当天晚宴上,我教他们跳锅庄舞,所有人都紧紧地围在一起,手拉手,脸上洋溢着欢笑。带队的老师问我,你觉得今天的活动应该叫什么名字啊,我说:“叫‘我们都是一家人’怎么样?”老师说:“更应该叫‘民族团结一家亲’”。我恍然大悟,也就在那一刻,“民族团结”这四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田。
我常常开玩笑对别人讲,想要研究党的民族政策不用去看那些厚重的理论书籍,而是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和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聊聊他的成长故事就可以了。因为在我看来,当我跟别人讲着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时,其实就在讲述党“无微不至”的民族政策。
200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西藏中学,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初中和高中生涯。刚进校时,我们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孩,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意识,因此我常常会感冒,重庆闷热的天气也使我烦躁不安,再加上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我时常也会因想家而默默流泪。但内地的汉族老师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我们这些从西藏来的学生。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的好多衣服都是老师帮忙洗的,她也会时常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吃饭;有同学在学习或生活上出现问题时,她也会找我们谈心;后来我们都亲切称她为“阿玛啦”。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每当节假日到来,甚至大年三十老师们也会放弃和自己家人团聚的机会,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起就在操场跳锅庄,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扎西德勒”是那么的美好而动听!
自从党和国家创建内地西藏班以来,每年都会有像我一样的少数民族学生陆续来到祖国内地学习。我们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国家下发的免费校服。但在1951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我们也根本没有机会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而且,内地西藏班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成为了我们在西藏以外的“第二个家”。
2015年,我如愿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在首都开始我的大学生涯。非常有幸的是自己被分到了一个“多元化”的寝室里。“家里”有汉族同学、满族同学,当然还有我这个藏族同学。寝室关系和睦,室友热情善良,每次空闲时间大家都会进行非常坦诚深入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特产。学校开晚会时,我们寝室也是最忙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称我们为“民族团结寝室”。
随着自己逐渐长大成熟,信念亦弥坚。我对党的感情,也从当初朴素的感恩,上升为一种理性的忠诚。2017年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在学校也担任学生干部,并且连续获得少数民族优秀奖学金。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不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也是我的座右铭。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自己今天所有的一切究竟来源于哪里?毫无疑问——源自党的恩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西藏;没有新西藏就没有今天的我。在我看来,爱党爱国在当下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做好,请党和国家放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一名藏族大学生,我将继续坚定理想、心怀感恩、勤奋学习,力争早日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建设新西藏的栋梁之才!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