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播撒在夏杂村的土地上,阿旺大哥就已经赶着家里的羊群出门了。阿旺大哥已经用糌粑填饱了肚子,还带足了一整天的口粮,外加一大桶自酿青稞酒装在背上的布袋里。可是他家今年刚刚降生的小羊还饿着肚子呢,还有点迷迷糊糊地跟着羊爸羊妈的队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显然刚刚满月的小羊对村子的道路还不那么熟悉,一个跟头栽进了路旁的水渠,这下把阿旺大哥可心疼坏了,赶紧将小羊羔抱了出来,还在小羊的脑袋上一脸爱恋的亲吻了一下。
阿旺大哥家里凡是今年新出生的小羊,双耳上的紫色小吊坠就是他们的“身份证”,羊妈妈今年挺高产的,足有十几只。阿旺大哥家的羊群有一百多只,外加这十多只新生儿,储备的稻草显然显得有点吃紧,这才天刚蒙蒙亮就将羊群赶出来觅食。
就在阿旺大哥家的羊群刚刚走远没多久,太阳出来了,德庆阿佳也赶着她家的羊群出门了,同样她家今年也有新出生的小羊。眼看着家里的饲草储量一天天消耗,她也不得不早早出门,希望羊群能在外面多找到一些吃的。
村里大多数牛羊养殖大户,目前都面临着同样的现状:随着新生儿的出生,牛羊的群体规模越养越大,但是成年牛羊却几乎都不出栏,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宰杀几只。驻村队发现,有几户人家家里养着上百只羊十几头牛却仍然是贫困户——归咎其根本原因就是牛羊只新增不出栏,天天放羊还占去了一个家庭劳动力,导致没有养殖方面的现实收入来源:养殖反而成了这几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只新增不出栏,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会导致自家饲草料储存吃紧,才造成了家家都将羊群赶到草场牧场觅食。但是这样一来同样严峻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村为农牧混合区,草场和牧场面积十分有限,如果超载超牧严重,势必会造成草场牧场退化,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草场牧场沙化萎缩、风沙进一步加大。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似的,一头是农牧民只增不减的牲畜饲养对饲草料的需求,一头是草场牧场严防超载超牧,如何取得中间的平衡点,是整个日喀则农牧区面临的棘手的大问题。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太难,难的是怎样让村民改变传统的固有观念来接受这条“解决办法”。早在三月底驻村队与包村干部对新增牲畜进行统计登记伊始,这条“解决办法”就已经开始在向村民们普及了。这条“解决办法”就是:在新增牲畜的同时提高牲畜出栏率。食草型大动物,无论是牦牛、黄牛、犏牛、奶牛,还是绵羊、山羊、骡马,成年达到出栏期后继续饲养只会增加养殖成本、浪费饲草;提高出栏率还能切实地使养殖户,尤其是贫困户直接增加现金收入;还能减轻草场牧场的压力,不失为一条“万全之计”:只要改变传统固有观念,就能促进多户贫困户脱贫,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包括贫困户在内的牛羊养殖人家却不觉得这是一条“万全之计”,因为他们视家里的牛羊为“家人”“亲人”:犏牛要为农田耕地犁地翻地、家里的小孩子与小羊羔一同长大早就如同伙伴一般、奶牛下奶能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补充营养,这群牛羊被他们视为保底财产,看到成群的牛羊才会安心……牛羊就是他们的家人和寄托,当然不能卖掉。但是,驻村队的我们不得不为了增加农牧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实际收入而去改变他们的传统固有观念,一次又一次的入户宣传,一次又一次地向他们普及提高牲畜出栏率的新观念和好处,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他们:牛羊不再是家庭财产的保底象征,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都会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不得不说的是,普及提升牲畜出栏率新观念的任务任重道远,但是为了村里的贫困户能从养殖中得到实际经济收入,驻村队的我们会不怕磨破嘴皮子将其继续下去。看来,这条“万全之计”一时半会是行不通了,我们只得继续想别的办法。驻村队着实费了不少的脑筋:既然饲草料不够吃,为何不增加饲草料的种植呢?紧锁了几天的眉头终于打开了。
终于,多方筹措,满载着优质燕麦草和箭筈豌豆的车辆由拉萨驶进了夏杂村,增加饲草作物种植面积的行动随着春耕的开始随即展开了。
长在青稞地里的野燕麦是杂草,但是优质的燕麦草却是牛羊最钟情最适口的草料;箭筈豌豆不光能结实,藤蔓用来喂食牛羊也再合适不过了。下一步,驻村队将进一步的调研考察青饲玉米在我村是否何合适种植,并考虑进一步扩大饲草作物种植的可能性。
一头是农牧民的养殖脱贫致富,一头是草场牧场的生态保护,驻村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继续执行改观念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外加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策略,就能让这跷跷板的两端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驻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镇夏杂村工作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