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专题

我和我的驻村故事

2018年10月10日 10:5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1.jpg

入户走访调研,详细了解生活基本情况

最近驻村没事的时候,在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该书通过访谈与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起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各界的代表,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的7年知青岁月。读了之后,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勇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历练磨炼故事所钦佩;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带领群众过上好光景的实干苦干作风所折服;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亲民爱民情怀所感染。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面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新使命新目标,面对亚木村自然资源少、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难度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接下来的一年驻村生活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工作为榜样,发扬“一年驻村,终生驻村”的优良传统,视亚木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以“攻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攻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突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精神文明“软件建设”两方面补短板、破瓶颈、建机制,精准推进驻村各项工作。

一是广泛开展调研。结合自治区出台的重大涉农安排部署和财政工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特殊风土人情广泛开展调研,并形成综合性调研报告、驻村工作三年规划和下步工作建议方案。

二是深入开展教育引导工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接受的语言,深入宣传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开展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和每年向群众至少发放一次国旗活动,增强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是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工程。针对群众技能不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工资性收入不好的实际,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施工单位、企业的联系,切实提高群众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打造“务工经济”品牌,提高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财政干部熟悉政策的优势,加大惠民政策和资金的监督落实力度,确保得到及时足额兑现。针对村里存在的不重视教育、村里大学生极少的实际,力争协调资金,设立亚木村教育扶持项目,对在校大学生、高中(专)生及其新入学学生进行资助,调动贫困群众重视教育的积极性,切实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突破工程。针对亚木村人均耕地少而又有大量荒地得不到开发的实际,实施千亩荒地整治工程,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启动。针对村里有合作社但一直未能启动业务的实际,将选准懂政策、有头脑、会经营的合作社负责人,采取贫困户牛羊或资金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充实合作社资金,扶持合作社全面开展业务。针对群众反映的村里水质较好的实际,加大矿泉水水质、储量及效益的论证力度,如开发条件成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启动各项开发工作。积极推进种养殖业,土地整治完成后,依托合作社,加强对牛羊养殖、蔬菜种植的论证,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出亚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五是稳步推进环境整治工程。按照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争取资金,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彻底改变村里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面貌,切实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宜居水平。

六是全面推进平安建设工程。针对村里存在的酗酒打架、越级上访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酗酒打架整治、越级上访治理、法律宣传等工作,引导村干部依法决策、按章办事,引导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和合理反映正当诉求,自觉与一切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实现“要我和谐”到“我要和谐”的转变。

七是积极推进文明提升工程。认真总结“四讲四爱”活动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群众立下长期遵循的规矩。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八)扎实推进政权巩固工程。针对亚木村党支部为软弱涣散党支部和党群比例较低的实际,按照村居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的原则,从完善规章制度、村干部素质提升、村委会建设、积极发展党员、务实开展工作等方面努力,帮助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组织队伍,确保1年实现晋位升级、3年达到优秀的目标。

我相信,经过努力,在未来几年内,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亚木村必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