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环抱之间平坦的久河村不光以“久河卓舞”为人所知,而且还是山南市琼结县远近闻名的“自治区级生态村”。
从前的久河村,自然灾害、冰雹、干旱天气频发,因为水质不好全村226户人中126人有大脖子病、耳聋等,自然环境和灾害导致九十年代的久河村贫穷、落后。从贫穷不堪到摇身一变成为“区级生态村”,这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
美丽的村庄小路。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久河村位于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距县城7公里,平均海拔3860米。如今,全村已经发展到230户、1026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行政村,共有耕地面积1877.25亩,草场面积为58915.3亩。多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植树造林近千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村落,2013年久河村获得了“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
快要进入久河村,远远望去,村庄被绿荫环绕,一直延伸到山谷最深处,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唱出动听的歌儿,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长满了花草和灌木,迎风摆动,跳着欢快的舞蹈,仿佛歌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
驱车前往,远远看见一位老人开着清洁车正在清扫道路的垃圾,好奇心驱使我们停了下来,原来老人是久河村的保洁员尼玛,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作为低保户,村里安排他做了保洁员,每月有1000元的工资收入,如果干的好年底还有1000元奖金再加米、面、油等慰问品,极大地改善了老人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看见村子因为我变得干净、整洁心里很开心,如果老了干不动了还可以到县里的五保供养中心养老,但是我不愿意去,我的家在这里,有这份工作我很满足,也算是为村里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心里特别高兴。在每年望果节、藏历年的时候人比较多,环境卫生方面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会按照相应的考核机制扣除一部分工资,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扣除过,很认真的对待这份工作”尼玛老人说。
小康建设富路宽
“幸福靠奋斗”是久河村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原村支书达瓦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穷,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水质也不好,村里有超过100人有残疾、耳聋等疾病,自从1998年第一次引入自来水之后大有改善,生病的人少了,现在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更是杜绝了大脖子病和耳聋。原来村民经商意识淡薄,不愿外出,政治觉悟也不高,现在经过“四讲四爱”活动的开展,村里加强国家政策的宣讲和宣传,村民通过现代化传播媒介了解国家政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去闯一闯,目前每家每户都有1至2人外出务工,全村人均收入较2008年翻了3倍,达到10063元,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
久河村保洁员尼玛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扎巴旺青 摄
经济改善了,久河村人随即展开村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2006年实施安居工程让每家每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每家每户都设有垃圾桶,之后集中处理,杜绝了以前垃圾随便扔的现象,过上了健康文明的新生活;2007年全村通了电,村民通过电视了解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使用智能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村民都学会了手机转账,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2013年村村通公路项目实施,至2015年完成村道硬化工程,硬化率达100%,下雨天再也看不到泥泞不堪的土路,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起来。
经济条件提高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久河村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娃娃是未来的希望,教育决定未来,要让孩子们都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知识,久河村的老人们便商量着在村里建立了一座公立村级双语幼儿园,保证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上得了学。”达瓦说。如今,村民的受教育意识逐渐增强,老一辈人已经没有了上学的机会,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全村在读大学生已经达到了51人,并保证每个适学儿童都能进入校园学习,实现了入学率100%的目标。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久河村人的发展路子非常明确而清晰。经济条件好了,基础条件改善了,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的村落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老支书达瓦说,“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它建设的更加美丽,近几年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大家集中起来义务植树造林,5个小组共造林近千亩,按照村规每年每人必须种树10至20棵,只要不破坏农田、草场哪里有地方我们就在哪里种。”
环境好了就连动物也愿意来这里安家,经常有白唇鹿、獐子、汉塔、狐狸、狼、野驴出没村庄,岩羊更是成群出现,甚至还有雪豹出没。村第一支部书记洛次说,2017年8月份久河村双联户户长支张在山上放羊的时候发现两只雪豹幼崽,如果放在以前如果发现动物村民肯定想着把它杀了,但是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支张并没有伤害两只雪豹,而是把羊群赶开生怕惊扰了雪豹,过了两天支张再去看的时候发现小雪豹已经安全的挪了窝,他才放心的离开。
走在村子里随处都能听见鸟儿在树梢上歌唱,草场里马儿在悠闲的吃着青草,偶尔能看见三两只岩羊结伴在寻觅着食物,就是有人经过也不会害怕,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动物来到久河村,为了更好保护这些“新来的住户”,村里专门设立了护林员、野生动物保护员等职务,均由本村生活困难的村民担任,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增加村民的收入,解决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
非遗保护 每个人都是传承人
物质生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要追求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久河村文化底蕴丰富,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久河卓舞”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2008年2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久河卓舞”是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也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
作为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桑珠次仁兼顾村里的护林员,图为桑珠次仁老人为林地灌溉。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在民间“卓舞”的来历说法颇多,相传公元8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砻藏布江北岸上兴建佛、法、僧俱全的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因工程浩大,正殿屡塌,疑是魔鬼作乱,于是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夜间燃起篝火,击鼓而舞,诱惑鬼怪离开施工现场,以至桑耶寺大功告成。
桑耶寺竣工之后,公元779年藏王赤松德赞在桑耶寺主殿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并从西藏各地招来众多的民间卓舞队进行表演,他们表演了大型场面的腰鼓舞。今天我们从桑耶寺的古代壁画中仍看到当时在桑耶寺大院内搭起帐篷表演卓舞的场面,说明当时已经很盛行跳卓舞。
据久河村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桑珠次仁介绍说:“‘久河卓舞’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舞蹈魅力。都是以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劳动内容为载体,但受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的艺术风格,它更多的保留有雅砻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久河卓舞一共有12个节目,一个节目代表一个生肖,一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1300年的历史犹如白驹过隙,然而关于久河卓舞的故事人们不会忘记,每逢重大节日,山南地区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为了将卓舞传承并发扬光大,村里还组织了一个舞蹈队,并建立了一间传习所,供舞蹈队练习和排练。每逢藏历新年、望果节或者拉萨雪顿节、山南地区雅砻文化节等大型节日活动,都会有“久河卓舞”的表演。不仅如此,“久河卓舞”还参加了文化部晚会、《我要上春晚》栏目、CCTV舞蹈大赛、央视元宵晚会、中国非遗展演等活动,并多次远赴香港、台湾表演,表演队外出都有务工补贴和相关费用,也会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绿荫环绕的村庄。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久河村出名的不只是卓舞还有望果节表演,琼结县很多地方的望果节表演逐渐消失,但是久河村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每年望果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表演仪式,感谢丰收,来参观的游客达到上千人,甚至比本村居民还要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我们对艺术的追求永不息灭,通过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发扬,才将这些民间歌舞艺术发展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桑珠次仁老人说。
新楼房、老故事……绿荫环绕,小桥流水人家,都在诉说着久河村的沧桑巨变,这就是今天的久河村! ( 记者 董秀丽 扎巴旺青 次旦多吉 何宝霞 李继)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