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同心筑梦开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2019年05月27日 15:5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贵桑旺姆
分享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和衷共济、休戚与共,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十六枝花共同组成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百花园。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与新活力,不断谱写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进步,共建美好家园的华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腐朽的社会形态被进步的社会形态替代是历史的必然。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领导发动了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彻底推翻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延续近千年政教合一的落后社会制度。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

根植于“天下一统”“因俗而治”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始享有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赋予的最广泛的民主权利。西藏各族群众从此迈上了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无疑为世界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六十年来,西藏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见证了社会的大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顽强拼搏,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意志携手并肩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西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西藏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大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我区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一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凝聚和调动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开创西藏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三是坚定不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区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同全国人民一道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