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工布江达县江达乡民族团结工作走笔 同栽民族团结花

2019年07月08日 16: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李梅英
分享到:    

位于318国道旁的太昭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经济发展较好,是各民族交流较多的地方, 藏、汉、回等民族在此定居、结婚的故事比比皆是。

“太昭”这个名字颇有民族团结渊源。太昭村原名江达村,1912年,四川经略史尹昌衡在构建西康省计划时,提出 “太昭”一词,本是宇宙初开时第一道光芒的意思,这也是尹昌衡自己的字号,遂以“太昭”为当时的江达重新命名。

多年来,太昭村以历史民族团结事迹为基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团结作为发展稳定的头等大事,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机制载体,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路子,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全村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在工地上打工时认识了工布江达县太昭村的曲达拉姆。她对人热情大方,勤快能干,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工友洗衣、烧茶,从无怨言。” 王彬,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汉子,提起与曲达拉姆的恋爱史,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在,他与曲达拉姆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藏汉结合的家庭,身边孩童绕膝,好不幸福。

太昭村党支部书记扎勇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的祖父母是藏汉联姻家庭。扎勇总说自己是汉族,因为在他的心里,藏族汉族永远是一家人。

2007年,扎勇组织152名群众,并主动把自己的挖土机、铲车捐献出来投入到施工工地,修建了太昭村到贡仲村2.5公里长的路,彻底解决了游客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他说:“沿着文成公主的脚印一路走来,太昭村早已建立起了藏汉人民之间的友谊。路通了,就能让各族人民的团结友谊之路继续走下去。”

早在1995年,扎勇就带头组建了全县第一支农牧民施工队,积极为全村群众寻找致富门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施工队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年收入达200万元。在扎勇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大昭村村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开办家庭旅馆和藏餐馆、组建客货运输队、文艺表演队等多渠道增加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学技术的越来越多,不少人自发组织赴成都、北京等内地大城市经商。太昭村还抓住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有利时机,以开放的姿态热情接待国内外游客,积极提供旅游服务,全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太昭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邻里之间友好和睦的气象。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历史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为基石,同栽民族团结之花。这花,也随着各民族浓烈的感情开得愈发旺盛。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