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的大喜之年。值此,西藏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万名干部驻千村,服务群众心连心”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自此,在西藏高原处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春风阵阵,田野及树木竞相吐绿。2011年4月底,美丽富饶的后藏高原,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在这广袤的农牧区大地萌发着崭新的希望。在我们下乡途中,所到之处都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与此同时,在偏远艰苦的基层村寨,勤劳善良的农牧民群众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派驻的区、地、县三级驻村工作组干部一道,促生产、谈发展、话未来,共同谋划和谐、繁荣、富强的幸福生活。
4月29日,由西藏日喀则地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领导安排,记者坐上日喀则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丹增朗杰乘坐的汽车,前往离地区约120公里余处的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专程为该村普通村民顿珠扎西送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同志写给他的回信。
一路上,丹增朗杰同志平易近人地问我,西藏日报社驻日喀则记者站的人员配备、宣传采访报道、交通工具等许多情况。当我们谈到我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尤其是拉孜县苏村普通农民顿珠扎西这封写给张庆黎书记的感谢信时,丹增朗杰同志说对我说:“作为一名记者,要多跑基层,更多地了解基层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望着什么,要善于发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每天所发生的发展变化,还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讴歌时代进步与发展,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比如像这次顿珠扎西所写的这封信,背后还隐藏着许许多多十分感人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去挖掘、去了解,去做宣传报道。”
听到丹增朗杰书记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记者毫不犹豫地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于4月30日下午准备行囊,“单枪匹马”再次前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南岸的山沟小寨——苏村。
(一) 苏村印象
2011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记者在自治区科协驻苏村工作组组长、区科协党组副书记、主席仓珍的特意安排下,与陪同我的西部志愿者、年轻小伙子占堆一起,开始对苏村进行了全方位采访。
苏村是上世纪60—80年代后期拉孜县若作乡属一个人民公社,后来撤区并乡之后成为现在的扎西岗乡一个行政村。再进苏村,笔者再一次去思考。西藏人民的“母亲河”、滔滔的雅鲁藏布江隔着一条十分简易的乡村公路,从错落有致的村落旁边缓缓流过。
“苏村”在藏语里意为山沟狭缝中的村落,属西藏拉孜县扎西岗乡12个行政村之一,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政府东部,距乡政府22.9公里。全村地域总面积只有9.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50米,属半农半牧村,耕地总面积为260.16亩(海拔4200—4300米的农业极限地,均为40度左右的山地陡坡田,基本上是原始的靠天种植),年均粮食亩产280—350斤左右,人均耕地1.7亩,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为9.76万斤,天然可利用草场面积约6平方公里(均处于急速退化和荒漠之中),其余为水土严重流失的荒山及泥石流积扇沟,全村牲畜总存栏有1085头(只、匹),人均拥有牲畜7.4头(只、匹)。全村被300多条大大小小冲沟包围。全村共16户、147人全部属于长期贫困户。
苏村自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下,在党和政府富民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全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和改善。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全村的农牧业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全村群众从心底里感激党和政府,全村的基层组织、共产党员和广大农牧民群众跟着党走,信心牢固而坚定。全村处处呈现思稳定、讲团结、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态势。
然而,苏村因所处的地域环境、自然资源、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导致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仍处在扎西岗乡乃至拉孜全县最落后的状态。苏村几乎还占上了所有自然灾害:旱灾、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雨季到来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庄稼幼苗生长,造成粮油减产,农民减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也造成严重危害,对牧业生产威胁最严重的则是春雪灾和冻寒。
据2010年该村相关数据显示,全村经济总收入约达28.96万元,人均纯收入仅为1313.40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有1071.00元。全村每户基本上无存款,现有欠债总计达到23.07万元,是典型的贫困村。对此,多年来拉孜县委、政府在全县贫困面广、点多的现实面前,还一直在为苏村整体搬迁问题努力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一直苦于资金筹措困难未能实施。
(1)老村支书的故事
4月30日晚上,有些雪花飘落在村委会房屋窗外,为了增加一点劳务收入,村里安排一名叫次仁的年轻姑娘为我们烧火烧茶,她是全村最贫困的一户人家里雇来的。铁炉子里烧出牛粪的香味,记者开始对现年67岁的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拉巴进行采访。
“西藏民主改革之前,苏村群众都属于当时萨迦境内的‘迷庄园’农奴,全村耕地、生产工具、大小牲畜都属于‘迷庄园’所有,农奴们一年四季辛勤劳动所换来的只有牛马不如的艰辛日子。”拉巴老人将记者带入了记忆的长河。
拉巴老人的已故母亲曾是苏村龙木奇山沟里一处尼姑寺的尼姑,就在黑暗的旧西藏,拉巴老人的母亲虽身为尼姑,却同样遭到旧西藏上层的暴虐。身为一名善良的女性,她把身怀的小小生命当做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生下了拉巴。幼年时期的拉巴,照样与苏村其他孩子一样属于“迷庄园”的小农奴,他们的大多时间是要到山上去放牛、放羊,还有时为了解决庄园的燃料,赶着毛驴上山砍柴或捡牛粪。直到拉巴9岁那年,母亲想方设法托着一些亲戚,把他送到扎什伦布寺吉康扎仓学习佛教知识。
拉巴15岁那年,黑暗、 落后的西藏高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场使百万农奴获得新生的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已经步入青春的拉巴,日夜思念着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当他听到“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号角吹响时,再也不想呆在寺庙,悄悄离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吉康扎仓,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苏村。
当拉巴回到苏村,发现自己的母亲已是身瘦如柴、孤身一人,过着极端贫困的日子。 为了尽可能地解决自己和母亲的温饱问题,拉巴起早贪黑干农活,空闲时间拼命地上山捡柴火,卖给当地贵族家庭。没过多久,民主改革的春风吹到苏村,热情高涨的拉巴凭借在寺庙里学到的知识,开始参与民主改革的浪潮,积极推翻压榨人民群众的“三大领主”,分到土地、牲畜、生产工具。
拉巴25岁那年,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与邻近宁日村一名善良贤惠的姑娘结为夫妻,一生共养育六个子女。1985年,拉巴在当时的拉孜县若措乡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扎西岗乡苏村党支部书记、村长。
如今拉巴一家拥有16亩耕地、26头牦牛、160只羊,还能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拉巴也已成为村里的顶梁柱和辛勤劳动的榜样。
由于天色很晚,记者对拉巴老人的采访也告一段落。
(2)领略苏村文明
“苏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比苏村好不到哪儿去的扎西岗乡部其他村民,也在看不起苏村的贫穷,甚至苏村人赶着毛驴车到乡里办些事,每每也都遇到旁人的嘲笑。
5月1日一大早,拉巴老人与次仁姑娘一起来到我们所住的村委会居所。拉巴老人对我说:“您们国家干部早上不是喜欢出去锻炼身体吗?要不跟我一起去看看苏村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地方?”我把脸一洗,就匆匆跟着拉巴老人,沿着周围山坡整整转了一圈苏村。
拉巴老人和我站在高处 俯瞰苏村。在家禽声、水鸟声、喜鹊歌唱的伴奏下, 放羊娃赶着小牲畜,沿着水土流失严重的龙木奇山沟挺进。 苏村人畜饮水完全是依赖于少的得可怜的山泉水,有山泉水的地方就有一小块草坪。拉巴老人此时兴高采烈地给我介绍起草坪的名字,这个草坪就叫“本杂森玛”,意思就是官员牲畜所享用的草坪,属于旧西藏“迷庄园”,现在总面积也不到一千平米的这处草坪是苏村春夏季节最美的风景,但是也面临着可能被洪水冲刷的严重结局。
“本杂森玛”上面约在百米处又有一个草坪,“这个草坪就叫‘母赠森玛’,可不是一般的草坪,一年四季苏村人畜饮用水都要靠着它,草坪下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甘露水。” 拉巴老人对我说。原来苏村人民在拉巴的带领下,于2006年动员全村劳力,开始从“母赠森玛”底下挖了个“特别”的长渠,从此约有235米长的“神秘”水渠在苏村诞生,这个干净且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流进苏村村口水塘,为苏村人民和牲畜解渴,并滋润着苏村上百亩贫瘠的土地。尽管苏村年年都在发生一些山洪,但是没有一分钱投入的“神秘工程”还在沙石底下默默发挥着它的作用。
日喀则地区有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格言:“千万不要轻信人群的传谣,但是你必须认可人民的双手”。笔者念念不忘这句格言,因为苏村不缺文明,苏村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文明。
(3)自由恋爱的“先驱者”
自治区科协驻苏村工作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苏村纯粹属于婚姻的“孤岛”。由于苏村特殊的环境导致广大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普遍存在严重的封建婚姻习俗,其实质还是全村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资源贫瘠、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导致其它乡村妇女不愿嫁进来,苏村女孩嫁不出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该村成为社会交流、人员流动、婚姻的“孤岛”,也严重影响了该村社会、家庭和谐与进步。据调查,全村16户中一妻多夫家庭多达13户,存在一妻双夫到三夫、四夫不等,办结婚证的只有一户,其余从法律上讲都是非法同居。
此时,记者的脑海中猛然想到流传于后藏广大农牧区的一首民歌:“阿妈发发慈悲,别让女儿嫁走,
如果必须嫁出,女儿不去山后。
眼前就是悬崖,后退就是湍流,
悬崖湍流无情,女儿无法留恋”
也许,笔者脑海中突然想到的这首民歌,也许可能就是在苏村那样情境下自然形成,或者就是苏村的真实写照。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终于发现一对摆脱父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思想解放的年轻夫妇,丈夫是现年44岁的平措,妻子是45岁的拉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丈夫平措从扎西岗乡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劳力缺乏等各种原因便辍学了,他在家里开始放牧、务农,几年之后,逐渐成熟的平措在村里有了心上人。1989年,一对被感情的绳索牢牢牵住的热血青年不顾家人反对,光明正大领证,生儿育女,成为苏村历史上真正的合法夫妻。夫妻俩生养的四个子女都在不同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
(4)与毛驴的“深情”
这两天,45岁的苏村村民欧珠次仁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几天前他家的一头母驴又产下了一头黑乎乎的小驴,这样他一家8口人共拥有4头毛驴和一匹马,三头耕牛和几头奶牛,一家有十三亩地。
欧珠次仁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村里从2002年开始通上简易公路,全村群众已经买有16台手扶拖拉机。其实,牲畜是苏村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畜牧业是与农业具有同等地位且关系到苏村16户147人口发展与生计的重要传统产业。农户通过牧业生产得到人最重要的营养源泉——酥油,得到最重要的生活能源——畜粪,得到御寒用品最重要的原料——畜毛、畜皮。
苏村的农村畜牧业对于支撑农业发展、改善生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牧互补更是苏村传统经济的基础和基本规律。令人印象最深、数量波动最大的牲畜品种却是毛驴——这一不起眼的牲畜品种。农户在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变化和生态环境变迁,如何淘汰毛驴却成了“心病”。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苏村的毛驴暂时还不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一封感谢信的由来
2011年我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一次践行党的宗旨的生动实践,是一次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表现,是一次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零距离服务群众的英明决策。
西藏科协工作组驻苏村的第七天,也是藏历新年初四那一天,工作组对苏村挨家挨户开展慰问调研时,发现该村白玛老人的大女儿边巴曲拉患有严重疾病,经过萨迦县吉定镇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后,效果不佳,边巴曲拉左腿发硬。由于家境贫寒,本来打算放弃治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组及时与扎西岗乡政府和日喀则地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日喀则地区民政局、卫生局、地区人民医院联系,并派工作组车辆和专人将她送到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根据医院诊断,边巴曲拉患有严重的慢性骨髓炎,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瘫痪。驻村工作组经过多方努力,边巴曲拉在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地区民政局还为她送去了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记者蹲点采访期间,看到边巴曲拉已康复出院,手术伤口完全愈合,为我们烧火烧茶的次仁姑娘就是边巴曲拉的亲妹,白玛老人的小女儿巴珍在日喀则地区卫校读书,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交纳学费,面临缀学,当时工作组又立即拿出2000元,资助巴珍完成学业。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村庄里到处都是工作组的声音和脚步,工作组成员就象我们的亲人一样,工作组的仓珍同志还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女儿的病有党和政府管着呢。的确也是如此,我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派来的工作组。”
(1)慈母般的领导干部
仓珍,是具有三十多年西藏基层工作经验的正厅级女领导干部,谈话幽默风趣、语重心长,与她多次接触,时常能够感到慈母般的温暖。如今是西藏科协党组副书记、主席的她,在区科协党组高度重视下,肩担驻苏村工作组组长的重担。
据苏村群众讲述,3月23日,结合苏村长期以来文化匮乏、群众缺医少药、科技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模糊等状况,工作组和日喀则地区行署、日喀则地区文化局、科技局、卫生局、法院以及拉孜县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拉孜县科技局、科协、卫生局、扎西岗乡等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近百余名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司法人员进村为群众开展了科技讲坛、法律讲座、义诊义疗、送医送药等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文艺工作者还为群众表演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3月28日,工作组与苏村干部群众一起举办了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看到这一切,封闭了许多年的苏村父老乡亲们话匣子自然打开了,纷纷道出了内心里的话语:“ 工作组不仅为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为我们老百姓实际解决突出问题,特别像今天这样的‘四下乡’活动,让我们老百姓感到由衷高兴啊!我们普通群众在观看文艺节目的同时,也对种植技术和法律知识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村里的不少年长老人从未看过如此精彩的文艺节目,这一切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感谢驻村工作组的辛勤付出!”
(2)感动的“一刹那”!
蹲点采访期间,记者与苏村普通百姓顿珠扎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顿珠扎西的母亲次旺卓拉72岁,曾生有10个小孩,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她度过了人生大半辈子,当驻村工作组发现她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及胃溃疡,常年卧床不起,面临生命尽头的时候,工作组联系拉孜县人民医院为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为了巩固治疗、恢复健康,工作组又专门请拉孜县扎西岗乡的医生来到苏村为老人进行了3天的恢复治疗,并留下了部分治疗所需的药品。记者采访期间,次旺卓拉老人的病情已基本稳定,治疗效果明显,老人全家特别感激。原本父亲病故不久、悲痛欲绝的大儿子顿珠扎西看到自己老母亲病情日渐好转,激动之下于2011年4月1日自发地写下了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的一封信,表达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工作组成员是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干部,他代表全村父老乡亲喊出了一句心里话:“共产党万岁!”
顿珠扎西写给张庆黎书记的感谢信,全文翻译如下:
尊敬的张庆黎书记:
我谨代表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群众向您倾诉我们的心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也是“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三周年的大喜之年。自治区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派遣由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给群众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到每家每户走访慰问,了解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我们发放了砖茶、酥油、大米、糌粑、作物种子等慰问物资。同时开展免费医疗救助活动,我的母亲也得到了治疗,切实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一切就如同做梦。当我们向工作组的同志表示感谢时,他们说:“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张庆黎书记的亲切关怀。”在此我向您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并会永远铭记党的恩情,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祝愿共产党万岁!
热切期盼您的回信!
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村民:顿珠扎西敬呈
2010年4月1日
2011年4月29日,苏村普通农民顿珠扎西在十分欢喜与惊喜当中,收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写给他的回信。全信原文如下:
顿珠扎西同志:
你的来信收悉,感谢你把工作组在村里的情况告诉我,从你的来信中得知,自治区科协驻苏村工作组深入每家每户走访慰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送去了砖茶、酥油、大米、糌粑种子等物资,并且开展免费医疗救助活动,帮你母亲治了病,我非常高兴,最近我从工作组的一份材料上得知你母亲的病已有好转,请代我向她老人家问好,并祝她早日康复!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区党委决定今年在全区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驻村工作组在藏历新年前夕奔赴各工作点,与群众共度藏历新年,共庆“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目的就是通过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我相信,只要广大群众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真心拥护中央及区党委的决定,通过广大群众和驻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全区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就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农牧民群众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实惠,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时下,正值春耕大忙时节,望你们不失时机搞好生产,争取今年有一个好收成。
最后,请代我向苏村全体村民问好,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合家欢乐,扎西德勒!
张庆黎
2011年4月19日
(3)收信情景
4月29日一大早,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普通农民顿珠扎西在十分欢喜的心情中收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捎过来的一封回信。
当日喀则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丹增朗杰一行带来的这封信顺利到达苏村时,早已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们举起手中的切玛和甘甜的青稞酒,热切盼望马上能够聆听书信全文。
丹增朗杰一行走进顿珠扎西家中,在他眼前拆开信封,为他通读、翻译张庆黎书记回信全文时,顿珠扎西激动地说:“自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在我村开展以来,自治区科协驻村工作组深入宣讲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广泛走访慰问偏远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农民,自发地对于这项重大决策的英明与正确,致信给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倾诉心声。知道今天能够收到张庆黎书记的回信时,昨晚我都高兴得彻夜没有睡着,今天凌晨五点我就起床,在家里打扫卫生,让全家人穿上节日盛装,热切盼望和等待张庆黎书记的回信,现在听到书记这番慈祥的话语,我们的心情更加暖和了,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衷心感谢张庆黎书记。”
日喀则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丹增朗杰一行与拉孜县有关领导还对苏村群众通读、翻译了张庆黎书记的回信全文,并代表党和政府向部分老党员和群众送去了慰问金。
(三)主席亲临苏村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白玛赤林时刻牵挂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5月11日至12日,主席率区政府办公厅、区民政厅、扶贫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调研组一行,在日喀则地委、行署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扶贫工作联系点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就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
11日,白玛赤林一行从拉萨一出发就直奔拉孜县扎西岗乡苏村,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群众的所想所盼。
白玛赤林一行先后来到顿珠次仁、丹木拉、次旦央拉、次仁等村民家中,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征求他们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意见和建议。
次仁是一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告诉主席,因为地域环境原因,苏村成了拉孜县最贫困的村庄,听说县里和乡里打算将苏村整村搬迁,大家都非常拥护。他表示,作为老党员,一定按照主席提出的“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要有长远打算”的要求,帮助上级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号召全村人民一起想办法、谋发展,勤劳致富,让苏村早日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白玛赤林听后非常欣慰。他对次仁说,因为自然条件、发展环境相对较差,苏村陷入贫穷局面,自治区政府一定把苏村群众的困难作为特殊问题加以解决,帮助群众走出困境,开创治穷致富的新路。
白玛赤林叮嘱身边的同志,彻底解决苏村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方案,一定要做好协调、科学论证、搞好规划,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扎实推进。他要求拉孜县委、县政府要结合苏村实际,尽快拿出解决苏村群众现实困难的一揽子方案,报批后抓紧实施。
白玛赤林说,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事关和谐。解决民生的重点领域在农牧区,重点工作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各级干部要按照“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认真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沉下身子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是白玛赤林主席关心的事,他对拉孜县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和自治区科协驻苏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看望了驻村工作组成员,向他们送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问候。
苏村党支部书记拉巴告诉主席:“自治区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来,自治区科协驻苏村工作组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是群众的贴心人。”
白玛赤林希望各级驻村工作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紧迫感、责任感,正确处理基层建设年活动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巩固成果,继续发扬成绩,以更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活动中来,切实做到“两不误、互促进、双丰收”。全区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多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2日上午,白玛赤林听取了拉孜县的工作汇报,对拉孜县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拉孜县各级干部群众和驻村工作组要以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切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切实打牢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富民兴县;要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切实履行责任、维护稳定;要切实改善民生、顺应民意,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立足建设,确保项目尽早开工,早日发挥效益;要注重保护环境,着眼长远,确保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要切实建好队伍、打牢基础,确保农牧区党员队伍的朝气与活力。
(4)感动不断凝聚民心
3月28日开始,记者跟随自治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第三巡回检查组一行,除了仲巴、萨嘎两县外,走遍日喀则地区16个县、乡、村。期间了解到,自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开展以来, 按照西藏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日喀则地区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地、县两级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了基层建设年活动启动迅速、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日喀则地区辖18个县市,1668个村(居)委员会。全地区共有自治区级驻村工作组20个,地区级驻村工作组50个,县级驻村工作组180个,工作组驻村覆盖率近15%;驻村工作组人员1500人,其中地厅级领导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30人,科级以下干部1250人。截止目前,共投入和争取5427.71万元办实事经费,其中,地区本级财政和各部门协调解决为民办实事经费941.97万元;自治区各驻点单位解决办实事经费2772.1万元;各县市本级财政共投入办实事经费1713.64万元。
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突出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的总体要求,各级驻村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情,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了重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一是与春耕生产、接羔育幼以及夏秋的防汛抗灾工作结合起来,为当地群众出谋划策。二是解燃眉之急,帮助群众解决当前生产生活急需问题,各级驻村工作组通过走访,发现群众存在看病难、种子不足、饲草料不足等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经统计,各级驻村工作组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牧民疾病痛苦11件,解决种子、饲草料等等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50余万元。三是向农牧民传授农机具和汽车维修、机电维修、驾驶、藏式绘画、氆氇、卡垫、竹编编织等技术,在积极分子、党员、退伍军人中培养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活动中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87人,培养致富带头人220人。四是形成了一批改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可行性项目实施意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得到了实惠。项目重点以落实“八到农家”工程为主,将水、电、路、讯、广播电视等覆盖千家万户为重任,积极协调,组织实施。截至3月,三级驻村工作组形成可行性调研建设项目556个,需投资15619.14万元;已确定解决项目667个,投入资金8162.09万元。目前,一些大中型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一些小项目如水渠、水塘、人畜饮水等小项目已发挥效益,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一些冲沟、防洪坝的维修加固工程的完成,正待雨季到来的洗礼。
为基层群众办实事,需要爱心、需要真感情,更需要资金,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拿出来的资金有限,要从其他途径争取资金。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农牧民倾斜”的要求,日喀则地区地、县两级活动办积极与援藏工作小组协调,积极引导援藏资金向农牧区投入。截至目前,援藏资金用于办实事资金已达245万元。一批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正在立项当中,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实施。
按照地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各驻村工作组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度藏历新年,并通过开展走访慰问、解民忧、助民困、捐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广大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话生产,了解基层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带着群众干、围着群众转、帮着群众想”,努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即认一门穷亲戚、出一条好思路、办一批实在事、留一个好口碑。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截至目前,各级驻村工作组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301件。为驻村联系点群众发放慰问金91.12万元,慰问品折合人民币266.81万元,慰问人数35025人。全地区干部职工为联系点群众捐款358万余元,捐物折价297万余元。另外,地区部分私营企业家还就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进行了自动捐款1.2万元。
(5)结束语
2011年,苏村的确是最有福气的一个村落。
5月14日那天,记者跟随自治区加强基层建设年第三巡回组,第五次进入苏村进行采访报道时,有幸又一次见到了驻苏村工作组组长仓珍,此时工作组已经从苏村撤回到苏村搬迁选址上开展工作,她们住在“救灾专用”帐篷内,与群众一起种植土豆、植树造林。此时的仓珍更像一名贫困人家的“家庭主妇”,一天都闲不下来,因为驻村时间确实有限,以她为组长的驻村干部们在力争为苏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生产队、工作队和战斗队。
注明:2011年6月,此文章全文刊登在《日喀则报》
2016年,全文收录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梦——后藏喜韵》一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