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自治区政协委员、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长陈俐:“十四五”期间西藏青稞产量要达100万吨

2021年01月20日 09: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张雪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长陈俐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农业界小组讨论会上表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生产质量,积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十三五”期间,全区粮播面积约27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8.57%;青稞种植面积214.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9.6%。调结构以后,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0万亩,其中,青稞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饲草40万亩,全区粮经饲的比例为7:2:1。目前,全区总耕地面积标准亩达518.27万亩,习惯亩达373.3万亩。

陈俐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区青稞产量要达到100万吨,平均亩产达到477公斤以上。目前,西藏青稞缺乏优良品种,品种特性不稳定,存在混杂现象,使得品种原有的典型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减退,从而导致青稞产量下降,品质劣化,她建议育种部门应加大品种的繁育、更新换代和提纯复壮。

目前,西藏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是8.36,比全国平均耕地质量等级4.76差3.6。西藏耕地现状是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中低产田比例大,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其中低产田超过30%,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耕作方式粗放,特别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要想改变现状,陈俐建议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一批旱涝保收、亩产量高的耕地,要在“改、培、保、控”四个字下功夫。通过改良土壤、培育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环境。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目前,我区田间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缺乏现代种植管理技术,为此要加强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推广标准化生产,研究推广生产和生态、工程和工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新技术,发展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责任编辑:刘琳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