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专题

大力加强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03月23日 17:3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丁玲辉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在西藏,民族团结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基础。

一、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

(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区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1月11日通过施行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创建工作职责以及县级以上政府民族事务部门职责及其他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责,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条例》的施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西藏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顺应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期盼。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藏方略,自觉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西藏工作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各族群众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确保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民族团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聚心工程”

西藏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这里生活着藏、汉、回等10多个民族,各民族其乐融融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建设、守护着美丽的家园。当第一缕晨光照进高原大地时,凝望山川之间,一条条新建的公路在城乡之间纵横交错;“天路”青藏铁路似金色的彩带不断延伸,在建的川藏铁路正穿过千山万河,把党的恩情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升级的电力“天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居着万千群众;一座座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优美,未来的建设者为了西藏的繁荣发展,在这里志存高远、潜心学习……一幅幅和谐画面,深刻展示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空前发展。当前,西藏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政治安定、人心凝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守望相助、人民幸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西藏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西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聚心工程”。

二、着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新时代,我们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内涵和形式,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西藏篇章。

(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贯穿于各项工作

第一,紧紧围绕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从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内容着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民族团结的共识和行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力推进我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第二,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第三,大力加强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宣讲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举办不同形式的民族团结宣讲、演讲、知识竞赛等,编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资料并发放到各族群众手中,形成全区齐动员、共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在主要景区、医院、学校、寺院等地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宣传橱窗、宣传墙(窗)等,利用形式多样的载体,展示和刊播宣传标语;强化区内主要媒体报网互动、台网互动,推出民族团结专题专栏,运用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加大民族团结有关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个人典型事迹,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演出,用艺术魅力感染全社会参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二)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人民改革一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新时代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

近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坚持抓落实、搞创建,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一是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如充分发挥西藏军区军史馆、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以及红色文化基地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教育作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激发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历史,齐心协力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二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营、进市场、进医院“十进”活动。在“十进”领域抓特色、树典型、创亮点,形成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民族团结创建效应和品牌。三是不断探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路径,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多样化。

(四)把学校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要把学校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基层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小培养,使其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接力赛。近年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本地本校民族团结教育品牌,广泛开展了“三联三进一交友”教育实践。“七个一”主题实践体验活动、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在学校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集中开展革命历史、光荣传统与形势任务教育。一是引导青少年学生读一本反映西藏历史,特别是介绍西藏和平解放与改革开放成就的书;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见证过西藏和平解放或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到社区、学校等开展一次反分裂主题宣传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好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模范学校、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四是通过国旗下演讲、班会、读书交流会、黑板报、社团活动等方式,宣传民族理论和政策,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五是着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六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在学校传播民族团结知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