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东巴才村一处毫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亲人”。
近日,20多位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的知青们重回40多年前鲁朗知青点,看看自己的“第二故乡”。
“回来喽,回来喽……”20多位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的知青们40多年后重回鲁朗知青点,眼含泪花激动地说。
干净整洁的公路,星级酒店、民宿应有尽有,美味石锅鸡十里飘香……,看到“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他们异常欣喜。知青们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那远处满目的青黛,是那山间时聚时散的云雾,是那蜿蜒流淌的草甸溪流,是那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木板屋与民居,是那曾经的岁月稠。
回到鲁朗知青点,知青们感慨万千……
忆往昔,在那青山绿水间的燃情岁月
20世纪60年代,千万青年学子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就在那个时候,静谧的鲁朗迎来了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于是就有了鲁朗知青点。
“46年前我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中75级一班毕业后,同我们班的22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锻炼。种畜场当时分为了4个队,每一个队都由知识青年和厂里职工一起共同劳动。我们一到种畜场就加入到了鲁朗队开拓者的行列,建自己居住的房,修种畜养殖的圈。驯马养牛,大田生产,伐木运料建草场,挥镰打草储饲料。那时候,在鲁朗沟的山岗林内,沟底草地,都能够看到我们知青同职工们作为开拓者忙碌的身影。”阔别鲁朗43年的知青,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东立回想起曾经初到知青点时的情形,难掩激动的心情。
林芝种畜场原属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下属单位,是饲养种牛、种猪的农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色季拉山下和尼洋河畔。其任务是从国内外引进适应高原的优良种畜,在低海拔的林芝适应高原、繁育生产并推广到全区。数十年里,为西藏种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良种牛、优良种马和优良种猪,为西藏现代化农牧业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在这背后默默付出和奉献的,除了种畜场藏汉职工还有121名知识青年。
看着现在鲁朗知青点陈列室墙上自己的照片,鲁朗知青、藏族民俗文化学者、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外聘教授白玉芬回忆起1975年刚分到种畜场河心队的那一幕,仍是刻骨铭心。
图为鲁朗知青、藏族民俗文化学者、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外聘教授白玉芬看到鲁朗知青点陈列室墙上自己的照片。
图为白玉芬当年的照片。
“当坐船到达尼洋河河心队时,我们看到住的房子是用木板钉的,床也是用木板钉的一个大通铺,当天晚上我们就睡在大通铺上。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我们这群姑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哭了起来。可是第二天醒来,我们仿佛忘记这些,与男知青、农场的老职工们一起劳动,开始过上了集体生活。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友爱,学习独立生活,学习各种技能,如喂猪、放牛、种玉米、种菜等等。”
去重温,汲取“老西藏精神”的奋进力量
鲁朗知青点,院子的围墙是用木头和石块垒成,整个院子不大,但布局合理,院内几间房屋分为厨房、学习室、宿舍和对外展览区。学习室内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书本和笔记,厨房里只有几件简陋的炊具,宿舍里仅有一张书桌以及几块木板拼凑成的床,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知青们生活的艰辛。
知青们看着熟悉的场景,回忆起那些年曾经一同在鲁朗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往事又浮现在眼前。触景生情,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知青们心中仍激情澎湃。
陈东立43年后重踏故土,看到鲁朗的发展变迁激动地说:“我1977年高考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离开了鲁朗,一晃就是40多年过去了。我学的专业是林学。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延续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是林学的主要任务。大学毕业后到西北林学院任教4年,后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我的成长经历里,一直忘不了在知青点的点点滴滴。我的第二故乡鲁朗所蕴藏的气候气象、动植物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美轮美奂、独一无二,是巨大的自然生态财富,会深远影响并关系到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希望鲁朗的经济发展能够与林海的壮丽景色、人文生态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多次重回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一回,白玉芬的心情都是激动、难以描述的。“我们曾经像父辈一样默默地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增砖添瓦,也感恩这片高原土地。是西藏这片高天厚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哺育和培养了我们,我们也用青春回报了这片热土。我们继续踏着父辈们的印迹,奉献我们的青春。我们没有辜负父辈对我们的希望与期盼,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经历了苦难,磨练了意志,为西藏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西藏边疆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自己积攒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鲁朗知青与林芝科技局的党员干部交流分享知青岁月。
就在知青回到鲁朗知青点重温难忘岁月的当天,巧遇林芝市科技局党支部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三更”专题教育活动。看到当年在鲁朗插队的老知青们“回家”,科技局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老知青请教,邀请在场的老同志、老知青为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忆知青岁月实践课。林芝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马广胜说:“通过老知青们的成长经历分享,更加激励我们要学好党史、悟好思想、办好实事、开好新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断推进科技事业持续向好发展,为林芝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看今朝,美丽、魅力的鲁朗大有可为
东巴才村村民达瓦今年59岁,他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村子附近的农场里有这么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与他的父辈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经常分不出谁是藏族谁是汉族。
图为鲁朗知青点原貌。
长期以来,鲁朗周边乡村均以农牧业和畜牧业为主,在旅游业兴起之前,贫困是当时村民面临的现状。
东巴才村隶属鲁朗镇,距镇政府7公里,平均海拔3450米。在2017年鲁朗建设国际旅游小镇的背景下,东巴才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机遇。
借着旅游产业发展东风,达瓦一家过上了美滋滋的幸福生活。儿子跑工程运输,儿媳在色季拉山卖旅游纪念品和特产,孙子孙女上学读书,他和老伴儿在家养着80多头牦牛,加上村集体旅游产业分红,2020年家庭年收入达17万元。
达瓦说:“我们村集体有色季拉山观景台、鲁朗林海、田园风光景区收入,也有红色教育基地——鲁朗知青点,加上这几年鲁朗小镇建成后,游客比往年多了很多,民宿的生意很好做,今年我准备在村里开个让游客可以体验民俗的家庭旅馆,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现在的东巴才村与当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东巴才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22.39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33.44万元,旅游业分红268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万元。
看到现在的鲁朗,环境整洁有序,配套设施完善,当地老百姓的旅游致富意识强,在即将离开“第二故乡”前,知青们表达了对“家和家人”的祝福,鲁朗今后的大发展是确定无疑的,相信鲁朗的人民更加幸福,鲁朗的明天一定更美好,鲁朗的魅力必将多彩绽放。
记者手记:
鲁朗的明天更美好
刘倩茹
鲁朗,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平解放初期,英勇的十八军战士,落实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了著名的鲁朗农场,解决了粮食自给。7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奔赴鲁朗,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工同劳,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鲁朗知青点作为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被完整地保留,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激励当代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新时期,在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知青散发的“老西藏精神”必将得到继承、弘扬,人民群众在小康路上也将越走越宽广。
记者: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