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专题

西藏和云南的故事,未完待续……

2021年07月08日 10:25    来源:西藏日报全媒体    
分享到:    

这里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资料图)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云南、西藏两省区党报记者“会师”香格里拉,追思和感念70年前云南省德钦、维西、中甸县响应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号召,倾情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和“南线进藏部队”进军西藏的英雄壮举,心中升腾起无限崇敬之情。

“支援和平解放西藏义不容辞”

“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50年代初,维西县解放不到一年,德钦、中甸县解放一个多月,三县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热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委书记杨梓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在当时无公路,生活困难,工具原始的条件下,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以执着的爱国热忱和火热的激情投入修路、运军粮、盖军营、修仓库。全靠人背马驮,将百万斤军粮及物资送到解放军进藏一线,修筑巨(甸)德(钦)马路至德钦县境,修筑人马驿道几百公里,为过境部队提供数十万斤马草及柴禾,为解放军争取昌都战役胜利和进军察隅等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三县共出动人力14.6万多人次,几乎等于三县当时总人口数,派出干部3000多人次。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因公伤亡8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事迹。以中、德、维三县男儿为主的14军藏族骑兵队有十多人在“援藏”中又立新功。有十多个热血青年参军进藏,参加了解放昌都的战役,后在云南参军到西藏平叛中光荣牺牲的就有10人。

(资料图)

进军之初,刚刚解放的云南人民还没有摆脱贫困,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为了和平解放西藏,他们倾尽所有,尽其所能,献出大爱。全省县县出干部、出民工、出粮食、出骡马、出物资,参加抢建兵站、马站,架设溜索、电话线等,迎着风雪、向着雪山、踏着险途,浩浩荡荡地走向西藏。 

(资料图)

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有许多感人的故事。1950年11月初,在保山畜力运粮大队往返德钦羊咱渡口的日日夜夜,一包包军粮都满载着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盛情溜过江北的。保山运粮大队4600匹骡马、1500多赶马工接踵而来。这个只有79户人家的小村,村口江边架设了十根竹溜索,同时向对岸过溜,全村45个壮劳力全在渡口服务,忙到两头黑。十根溜索过溜密度高,必须绝对保证安全,稍有破损就必须更换。村里有编溜技术的仅20人,忙得很难喝上一碗热茶。每根溜绳必须擦足8斤酥油,以增加韧性和减少摩擦,这是全村人喝清茶省下的。全村妇女都上山下地割草供应马帮。

(资料图)

溜索本是原始过渡工具,不时卡住马匹或货物,羊咱的青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上溜索排除故障。

1950年12月7日,维西县党政机关,中、小学,42师前进指挥部,师部医疗站,丽江四大队民工共2500人在维西小学不太平整的山坡上召开庆功大会,给受表彰的73位维西、丽江运粮民工戴大红花。接着,机关、学校、部队表演文艺节目。尔后,各族民工手牵手跳起民族舞蹈,熊熊篝火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直到深夜零时,联欢会在“我们一定要解放西藏!”“各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结束。

谈到三县之所以出色地完成“援藏任务”,杨梓江认为:“得益于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得益于领导干部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公仆精神;得益于三县各民族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精神;得益于各族群众对西藏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情谊。”

“南线进藏部队”功不可没

关山万里,初心如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1950年1月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命令。3月,云南军区按照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的统一部署,命令十四军组建进藏部队,十四军42师126团及125团3营奉命进军西藏。

经数月准备,于8月6日从云南进军西藏,在鹤庆县辛屯镇分两路进军:一路由126团团长高建兴率领一营及部分团机关人员,经维西,越高黎贡山,沿怒江而上,西进西藏桑昂曲宗(察隅县)门工,挥师北上碧土,参加昌都战役;另一路由团政治委员成泽民率领126团2营、125团3营及部分机关人员,经德钦,翻梅里雪山,直逼碧土、盐井参加昌都战役。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南线进藏部队”。

(资料图)

由云南第十四军126团、125团组成的进藏部队,是配合十八军的另一支有生力量。

1951年6月,十四军42师126团派出先遣部队前往竹瓦根,沿途宣传,了解情況。8月,126团团长高建兴、团政治处副主任王杰敏带领大部队由扎那出发,继续向察隅挺进。在进军中,部队翻越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牛拉雪山、祖秀雪山、日秀雪山、泽马拉雪山,同风雪严寒搏斗,忍受高山病的痛苦折磨,风餐露宿,踏冰卧雪,终于在9月20日到达竹瓦根。竹瓦根距察隅(今下察隅日卡通)还有100余千米,沿察隅河而下,又是个地震多发区,墨脱大地震完全毁掉了原有的山道,严重阻塞察隅与内地来往。为了在10月1日以前到达察隅,126团团党委决定由团长高建兴率3连、部分团直人员带电台先行,沿途设法用背包绳拴到树上登山,砍倒树搭梯爬崖,用竹溜索过河等办法,于9月30日如期到达,成立了昂曲宗解放委员会,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察隅。

(资料图)

与此同时,由王杰敏指挥的其余部队,在战士们工具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出主意” “提建议”的劳动竞赛。群众想出用“火烧水浇”办法,爆破巨石,解决了没有炸药的困难。没有绳子就用山上的葛藤拉木料,没有锯子就用木箱上的铁箍做成锯子……就这样一米米地向前修进。

察隅河两岸是悬崖绝壁,河面宽50余米,水流湍急,吼声震天。126团进驻察隅县后发现,从云南省的丽江到察隅要走47天,每人每天吃1斤粮食,国家就得拿出几十斤,运费相当于粮价的9倍多。为遵照“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126团组织干部战士,带头发展农业生产。在提高部队自给能力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大搞生产,提高生活水平。部队官兵在生产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千年未动的荒坡中,开垦出良田800多亩,种上了水稻、小麦、苞谷、花生等作物。不少干部、战士写信向亲友要来各种各样的菜种,在这块土地上种出河南的西瓜、南瓜、豆角,山东的大葱、大蒜,云南的茄子、灯笼辣椒,山西的大黄瓜,新疆的哈密瓜,四川的包心白菜、芹菜,广东的西红柿,湖南的冬瓜等30多种蔬菜和粮食。当地人民群众在部队的带动下,也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仅在日卡通一带,就开了900多亩地。

图为察隅县察瓦龙乡乡长洛桑达瓦带队一行在怒江州考察特色产业种植情况。

“同心“同心共筑腾飞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70年过去,西藏和云南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仍然在各民族的传说和歌声中传唱。

图为察隅县察瓦龙乡乡长洛桑达瓦带队一行在怒江州考察特色产业种植情况。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千百年来依靠溜索过江勤劳勇敢的怒江人民来说,有一条平整宽阔的公路,和希望涛涛不绝的怒江水变为源源不断清洁能源一样,是怒江人民心中的两个期盼。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和云南不断加大交通能源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滇藏新通道,改善两省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滇藏旅游环线开发,有力地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为加深友谊、促进协作,增强团结,近年来,西藏与云南两省区交界县政法部门经常召开“同心联向、互访联谊、信息联通、矛盾联调、平安联建”五联创建协作会议,通过广泛交流形成了“形同戚友的好邻居、和睦友善的好邻居、坦诚互信的好邻居、互利互惠的好邻居”关系,交界地区呈现一派祥和的局面。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积极与贡山县丙中洛镇对接,在丙中洛边境检查站成立了疫情防控配合检查站,合理设置人员进出登记、体温检测,车辆消毒等,做到信息互通和工作互动,把好准出、准入关键卡点工作,形成联动机制。今年,察瓦龙乡和丙中洛镇持续建立疫情防控信息畅联机制,携手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

如今,嵌在滇藏茶马古道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仍然清晰可辨,滇藏新通道像一条长虹蜿蜒在山重水复之中,承载着历史的脚印,讲述着新时代滇藏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续。

记者手记

滇藏线上话今昔

西藏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一行驱车,行程4000多公里,行走在滇藏线上,踏着70年前解放军进藏的足迹,感受解放军进藏的艰辛,在漫漫征途中聆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序曲。

行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除了欣赏沿途美妙的自然景色外,我们展开想象,70年前,云南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和艰险,以执着的爱国热忱和火热的激情,人背马驮,修路、运军粮、盖军营、修仓库,将百万斤军粮及物资送到解放军进藏一线,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是对西藏人民怎样的一种感情?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一路走来,我们切实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世世相依、源远流长。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光阴荏苒。西藏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美好,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安康。(刘倩茹)

记者: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云南日报记者:张帆 唐焱

来源:西藏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