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从大理出发,走“丙察察线”,前往察隅。
“丙察察线”,起始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沿怒江溯流而上,途经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翻越三座大山之后,到达察隅县。
丙中洛镇。
“丙察察线”是我国穿越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它在茶马古道的基础上修建,也是目前我国内地进藏的第七条公路,是进藏最为艰险、风景最为优美与原始的线路。
汽车,行驶在悬崖的道路上。
关山难越,谈何容易?虽然只有区区的200多公里,但是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高山、峡谷、河流、森林、雪山……
你体验过崎岖、狭窄、颠簸的盘山路吗?
尘土肆意飞扬,会车极其困难道路旁边就是悬崖每走一步都特别心惊胆战不时还有落石、流沙、大坑、积水……
丙中洛。
坐在车里根本坐不稳,东倒西歪,颠簸继续,摇摆越来越加剧,臀部不听使唤地上下左右跳动。窗外,云和雨搅拌着,羊肠九曲,寸步难行。
不禁让人想起:1950年初,3月云南军区按照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的统一部署,命令十四军组建进藏部队。十四军42师126团及125团3营奉命进军西藏。由126团团长高建兴率领一营及部分团机关人员,经维西,越高黎贡山,沿怒江而上,西进西藏桑昂曲宗(察隅县)门工,挥师北上碧土,参加昌都战役。由云南第十四军126团、125团组成的进藏部队,是配合十八军的另一支有生力量。在高原高寒的世界屋脊修路,挑战前所未有。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烧挖冻土,打钎炸石,突破怒江天险,劈开然乌沟石峡,硬是打通了康藏、青藏两条公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往往越难到达的地方,都深藏着与众不同的景色。
丙中洛、雾里村等原始村落。远离城市喧嚣,风光旖旎!
公路。
滇藏界分界点、老虎嘴、大流砂、v字峡谷,独龙江峡谷徒步入口一路在怒江大峡谷穿行。
走吧网初哥常年往返滇藏线,他说:“最爱的还是‘丙察察’,对于‘丙察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每一次‘丙察察’穿越都是一次精彩的故事。”
丙中洛,是丙察察路线的起点,是一个比较惬意的小镇,可能由于小镇正在修路,所以出行有点不便,但在这里能遇到怒江大拐弯、雾里村等。
过完西藏界,便是云南怒江丙中洛进入西藏第一村——松塔村。松塔四周青山环抱,怒江穿梭而过,位于G219线云南与西藏的交界处,海拔约为1700米,是西藏林芝市东南大门。居住着藏族、怒族、白族等民族。我们采访的党员王六四就是白族。
到察瓦龙之前漫山遍野都是硕大的仙人掌,察瓦龙除了仙人掌还有一个很壮观的大流砂,如瀑布一般裸露岩壁,不过壮观美丽的背后却暗藏着危险。察瓦龙,藏语“炎热的峡谷”,位于西藏林芝察隅县东南沿线,梅里雪山脚下,曾经是茶马古道重镇,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地。居民除藏族外,还有独龙、怒、傈僳等其他民族。随着“丙察察线”深升温,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察隅前的原始森林,从察瓦龙出来之后过了左贡、察隅的岔路口,到达县城。察隅是个美丽的小城,四周青山云雾缭绕,一条长河穿城而过,漫步其中,非常舒服。
从县城出发,途径清水河和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怒江与玉曲河交汇处,左边的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市,右边的玉曲河发源于西藏昌都市。
清水河位于竹瓦根镇雄久村。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几百种山涧溪水和地下泉水汇成清水河,再与察隅河交汇流入印度。两河交汇处,清水河四季常“清”,即便在雨季,察隅河已污泥浊水,清水河依旧清澈见底,呈现一条河、两个色,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令人神秘。
从察隅县城出发,沙玛村是第一站,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南部,南邻瓦弄方向的中印实控线。风光绝美,村落整洁,梯田悠远,炊烟袅袅。每户人家门口都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野花,五颜六色。土鸡放养树荫下,香猪奔跑山水间。记者不经感慨:春风十里不及有你,房前屋后,庭院回廊,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有繁花盛放的身影。何必苦苦寻觅心中的生活?生活就在此刻一举手一投足的时光里……
沿途村居。
采访僜人,来到京都村。僜巴主要聚居于察隅县上察隅镇、下察隅镇,至今属于未被认定民族,但僜人有自己的语言。我们见到被媒体报道多次的创办养猪场阿胖,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一名党员。回下察隅镇的路上,我们碰到了70多岁的阿鲁松,头戴白色头巾,身穿白色西装,胸前戴着一枚显白的中国共产党党徽,阳光下熠熠发光……
走完 “丙察察”,记者感受到“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沉浸在美景的同时更加感慨,当年,十四军、十八军老战士走过的路,那些靠双脚走路进藏的老革命,一路风霜、一路坎坷,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幸福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小贴士:
去下察隅,需办理边防证。
察隅沿途路况不错,不过路很窄。不要开得太快。万一对面来了个货车,就必须倒车让行。
记者:陈荷花 刘倩茹 旦增
来源:西藏日报客户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