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专题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达龙老人讲述巴吉村巨变 感念党恩

2021年07月29日 20: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央宗
分享到:    

7月27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在西藏林芝市拉开帷幕,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内知名商业平台和西藏主要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记者编辑们赴林芝市巴宜区、波密县进行采访报道,深入挖掘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感人故事,生动展现西藏各族群众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奋斗事迹。

图为巴吉村全貌。

采访第一站,媒体团一行来到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这个村子地处林芝市城郊1公里处,整村分布于318国道沿线,耕地面积1056亩,林地面积83751亩,草场面积75115亩,是八一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现有农牧民101户476人。

图为达龙老人双手合十真诚感谢党的恩情。

“我今年75岁,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在共产党带领下得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巴吉美丽乡村,我们巴吉村人永远忘不了党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矢志不渝地跟党走,决不辜负党中央对我们的关怀,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西藏和平解放前农奴时代的见证者巴吉村达龙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共产党的好。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像达龙老人一样的农奴后代,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由。达龙老人说西藏和平解放那年他才13岁,整个童年生活都是不幸的、痛苦的,当时达龙老人的父母都是农奴主的奴隶,农奴主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得干什么,作为奴隶完全没有人权,干得不好,就要被农奴主打骂,老人说当时他有个藏袍,清楚地记得上面有很多个缝补包,补的包都是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件稀有的藏袍,白天要当衣服穿在身上,晚上要当被子盖起来睡觉,当时农奴男女都没有一条像样的裤子可穿,因为家里穷穿不上鞋子,只能打光脚走路,经常会伤到脚,袜子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吃的方面,今天吃到点东西,明天有没有可以吃的都不能确定,农奴都过着凄惨的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生活。住的房子都是不牢固的,天气恶劣的时候随时都有塌房的危险,说到这里,达龙老人告诉记者,1950年西藏林芝地区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当时,达龙老人所在的巴吉村有一半以上的民房全部倒塌,人员死伤无数。地震过后不久,整个林芝地区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没有任何救援力量,也没有发放过任何救灾物资,任凭群众自生自灭,两百多人的村庄最终只有十来人活了下来。回忆过去,老人的情绪非常悲痛,谈到巴吉村如今的幸福生活,老人又开心了起来。老人告诉记者,巴吉村过去很穷,村民利用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搞运输,为城里的建筑工程提供配套服务,发展村集体产业,如今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706.63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万元,村集体资产评估价值达到10亿元。

图为达龙老人在自家花园。

巴吉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多渠道筹措资金16万元实施家庭改厕工程,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2015年巴吉村承建总投资2300万元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项目。与此同时,村党支部还紧紧依托拉林高等级公路、米林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拉动村建材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拓宽致富渠道。

近年来,巴吉村相继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小康建设示范村、林芝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示范村、小康文明示范村和林芝县党建示范点、汽车小康示范村。如今的巴吉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党支部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支部引领群众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搞好村党员队伍建设,带领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整体实力,成为一个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和谐的村庄。

采访最后达龙老人感叹到:“如今这样的幸福生活,小时候是做梦都没想过的,我们巴吉村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党对我们的恩情,是共产党解放了西藏,我们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一直以来党的光辉都照耀着西藏人民,才有了如今我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不用担心的富足生活。”

责任编辑: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