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我们正青春】这个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集体,已经和珠峰“长在一起了”

2022年05月04日 12:05    来源:日喀则新闻中心    记者 格桑卓玛
分享到:    

导读:

4500米,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是珠峰边境派出所驻地的海拔高度,也是屹立在这里的戍边民警的精神高度,山体上变幻无常的天气,无时无刻不考验着“珠峰卫士”的意志。

640.jpg

珠穆朗玛峰巍巍耸立,雅鲁藏布江浩浩奔腾。

在藏语中,“珠穆朗玛”有“女神”“仙女”之意,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前来,但这座屹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高大雪峰并不容易亲近。

2008年10月1日,西藏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珠峰边境派出所成立。该所辖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6公里,是珠峰核心景区唯一的执法单位,扼守着通往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必经之道,主要承担着珠穆朗玛峰核心景区的边境管控、社会面管理、游客车辆查验服务等任务。今年,珠峰边境派出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4500米,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是珠峰边境派出所驻地的海拔高度,也是屹立在这里的戍边民警的精神高度,山体上变幻无常的天气,无时无刻不考验着“珠峰卫士”的意志。

640 (1).jpg

在需要的地方扎下根

珠峰的夏天,是民警王普最爱的季节。在王普看来,珠峰的夏天是诗意的世界,每次执行任务都像一趟旅行。

“乘车,前往珠峰大本营警务室,出发!”清晨,随着所长格桑的一声口令,巡逻车迎着朝阳驶向珠峰大本营警务室。

珠峰大本营警务室,海拔约5200米,常年严寒,时而狂风大作,卷起沙土飞扬,甚至可以把集装箱掀翻。派出所距警务室20公里,“每次从所里到警务室,这条路上从不缺伙伴。”王普说,这里除了澄澈的天,变幻多姿的云,还有四季可见的牦牛、羊群,路边时不时还有雪猪从洞里探出头来。

640 (2).jpg

由于长期缺氧、暴晒和爬冰卧雪,王普嘴唇发紫,铺满“高原红”的脸上留有多个被紫外线灼伤的瘢痕,粗糙的双手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冬季是游客观赏珠峰全貌的最佳季节,但也是王普和民警们最难熬的季节。大风、沙尘天气,时而还有大雪和冰雹。“穿多少衣服都冷,风大到把营房都吹倒了。”

然而,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

早年的派出所,设施简陋、一穷二白,没有网络,执勤点就是简单的两顶帐篷。随着游客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派出所将执勤点升级改造为景区警务室,提供雨伞、热水、扫码充电宝,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640 (3).jpg

不久前,游客陶某因为个人疏忽,在珠峰环保车检票点,将一部运动相机丢失。由于相机内有大量珍贵照片,陶某苦寻无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报了警,派出所接到报警时已经是晚上10时。

为了帮助游客找到丢失的相机,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展开调查。通过监控视频时间段对比,王普锁定了3名有可能捡走相机的可疑人员。通过对3名可疑人员轨迹进行分析,最终锁定了捡走相机的人员范某。

次日上午10时,王普将丢失的相机归还失主。相机完好无损,里面的照片、资料也都齐全完整。看着陶某拿到失而复得的相机,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王普挺有成就感。

“喂,警官你好,我要报警,我儿子在珠峰大本营纪念碑旁走失了,请你们帮帮我,一定帮我找到儿子,求你们了!”游客朱某焦急地说道。2021年4月23日20时,派出所接到报警称15岁的朱某在大本营纪念碑附近失联,不知去向。

大风、大雪、深夜,这场救援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比艰辛。

“有没有人,我们是珠峰边境派出所的。”为了寻找游客朱某,民警们深入珠峰核心区域,借着手电筒的光,沿着8848.86纪念碑左侧山坡,向绒布寺方向爬坡,呼喊寻找。直到次日凌晨1时30分左右,民警终于在珠峰大本营纪念碑前200米的珠峰管理局卡点附近找到该男孩。看到男孩身体并无大碍,他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640 (4).jpg

小到相机丢失,大到游客失联,每一次接出警,都是新的挑战,都可能是无法预知的人生悲喜剧,但对驻守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移民管理警察们来说,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按照王普的说法,不知不觉间,“大家已经和珠峰长在一起了。幸福,有时就是能在被需要的地方扎下根。”

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也把你放在心里。在珠峰脚下,看到熟悉的藏青蓝,就像见到了家人。有事就找藏青蓝,已经成为了一种默契。仅2021年,派出所救助游客100余人次,无1起投诉,无1名游客因救助不及时遭受损失。

640 (5).jpg

贫瘠的土地长出希望

没到过高原的人,永远也想象不到这里的路有多难走、多遥远。如果不吸一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空气,永远也想象不到原本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竟是如此不可或缺。

通往珠峰边境派出所的盘山公路,需要绕过108个“S型”弯道,异常险峻,令人生畏,但每一个角度都是那么震撼,让人舍不得闭眼。

“虽然这里常年高寒、缺氧,让我落下不少病根,但是只要一看到珠峰,心情就会变得愉悦。”刚获得西藏自治区“十大法治人物”的所长格桑说道,一年365天,我们从来没有脱过秋裤。冬天,高原的寒风像绣花针一样,能穿透棉袄,巡逻时大家经常被冻得关节疼痛。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心脏难免会有些不适,丹参滴丸要随身携带。

640 (6).jpg

每年,民警们都要巡逻120余次,每次约40公里,一年就是4800公里。他们行走在珠峰脚下,行走在碎石、冰川和冰塔林中。

朝阳穿过厚厚云层,一扫多日来的阴沉天气,给珠穆朗玛峰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本营警务室上空飘扬。吃过早饭,巡逻队伍来到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时,为感谢“珠峰卫士”对珠峰高程测量的保驾护航,给他们在世界之巅留下了印记。

640 (7).jpg

海拔5200米,缺氧难耐,民警们还要背负重达30余斤的喷雾器,对登山营地40余顶帐篷周围进行防疫消杀,这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坚守在这里,每名民警都曾被珠峰狠狠‘甩过脸色’。”

从冰山脚下出发,大家手牵着手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爬。氧气越来越稀薄,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头痛难忍不说,大家的嘴唇还变成了青紫色。

640 (8).jpg

在这片生命禁区开展巡逻,每一步都是考验。

所长格桑告诉记者,“珠峰脚下的风大到可以吹动石头。”格桑回忆说,有一次,他和兄弟们因为工作原因,必须夜宿大本营。考虑到帐篷不牢固,他们甚至压了几个大石头来固定,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还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

半夜,帐篷竟被割出个大口子,地上的石头被风吹得漫天飞……

有时,民警们刚赞叹,风和日丽,晴空万里。霎时间,几大片阴云便涌了过来,狂风像是惩罚般袭入大本营,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耳畔——小石头飞起来四处撞击的咚咚声、帐篷被风吹的嘭嘭声……

2017年以前,执勤民警是住在帐篷里的,帐篷半夜被大风吹走时有发生。“现在,已经换成集装箱板房,虽然晚上还会听到大风的声音,但跟以前相比,没有那么冷,也能睡个安稳觉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是最幸福和最满足的了。”格桑说。

“晚上大家很少出集装箱,手电筒照向远方,有时能看到一对对绿光点,着实让人毛骨悚然。”野狼、岩羊、兔狲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民警稍不注意就会与野生动物“狭路相逢”,有时甚至有被攻击的危险。

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出希望。

夜深人静的时候,所长格桑掏出日记本,把每一个难忘瞬间都刻进他的记事本,坚守在这里,每分每秒都是艰难的,但一想起被需要的时刻,格桑心中便鼓起了决心和勇气。

640 (9).jpg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吃自己种的菜,既营养又环保,闻起来都香!”每天清晨,珠峰边境派出所的温室大棚里,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民警李文雄。

为了破解物资补给的难题,李文雄和他的同事们在训练、巡逻、执法执勤之余,自己动手开展农副业生产丰富“菜盘子”。

高原上最多的不是土,而是石头,即使有土里面营养物质也很少。李文雄就借着巡逻的机会看路上哪儿土好,回头过来再筛好用小推车拉回去。

改善土质只是第一步,育苗才是重头戏。育苗的时候李文雄整天待在大棚里,大棚里的温度接近有40℃,被热得头昏脑胀,但是看着这些幼苗在他的照顾下茁壮成长李文雄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640 (10).jpg

在这片“小菜园”里,蔬菜品种越来越多,也越长越好,对于民警们来说,能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工作之余,他们都喜欢来这里转转,李文雄最喜欢做的就是在大棚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他觉得,种在这里的蔬菜,似乎能听懂他的歌声。

李文雄成功在大棚里种植出蔬菜后,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去辖区群众家里“传经送宝”,传授养殖技术。

受益于李文雄帮助的人还有许多,大家见了他都竖起大拇指:“李文雄,好样的!”

2018年,原武警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李文雄原本可以拿着高额复员费回四川老家与家人团聚,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之前,李文雄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士兵;现在,他的目标是做一名“全能型”民警,既要做保障能手,更要做业务尖兵。

对于新业务,李文雄比旁人付出了更多努力。一遍记不住的内容,他就两遍三遍地学,不理解的部分,就虚心向同事请教。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执法执勤相关业务。

640 (11).jpg

“只有寂寞的边关,没有寂寞的人生。”这句话激励着李文雄在高原度过了14个春秋。

珠峰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正是将初心与使命注入了血脉、融入了骨髓,他们才能在这样一个空气稀薄,地势高寒,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不畏艰难地履行着戍边人的使命。因为热爱,不觉岁月漫长,他们在回溯与展望中传承“喜马拉雅卫士精神”的血脉基因,用脚丈量,用心致敬,脚步未曾停歇,信念愈发坚定。

640 (12).jpg

主编:高斌

编审:何胜科 刘枫

编辑:袁琳

记者:母丹 格桑德吉

图片来源:西藏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