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专题

【我们正青春】飞出大山 飞向高原

2022年05月05日 16: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导读:

黄小洪,一名一线电网建设者,工作11年来,先后参加过21个施工标段、1200公里线路长度的电网建设,也是众所周知的西藏第四条“电力天路”——阿里联网工程的建设者。

黄小洪,一名一线电网建设者,工作11年来,先后参加过21个施工标段、1200公里线路长度的电网建设,也是众所周知的西藏第四条“电力天路”——阿里联网工程的建设者。

不安分的“懵懂少年”

640.jpg

黄小洪从小生活在重庆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家人以务农为生,生活条件并不算富裕。儿时,他就看着父母在梯田中辛勤劳作。自己也帮父母分担生活的担子,挑稻米、捡谷子、担水浇田,家中三分之一的农活都由他稚嫩的肩膀扛下。

“记忆中,家里的扁担我挑断过两三根”,面庞黝黑,质朴的黄小洪笑着回忆道。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刚考上高中不久,我就想辍学,出去打工贴补家用。父亲知道了,当时啥也没说,只是用扁担抽着我去上学。”

回到学校之后的黄小洪,班主任也察觉了他的念头,便在课后找到他,告诉他要学会“既来之,则安之”。

当时少年懵懂的黄小洪,并没有明白父亲和老师的用意,只是单纯从字面上理解,父亲和老师是让他踏实的在学校待着,哪里也不要去,就这样黄小洪懵懂的渡过了他的少年时光。

“我的父亲不善于沟通表达,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就连现在给我打电话,都是先骂我,骂完以后,才会和我好好说话。许多年以后,跟我说,当时用扁担抽着我去上学,是为了让我多学知识,以后可以更好的生活,可以飞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黄小洪苦笑着说,眼睛里有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泪痕。

大学毕业,黄小洪来到了西藏,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电网建设工程的洗礼与磨砺,他终于明白了父亲,也明白了高中老师话里的真正含义。

“既来之,是来都已经来了,就没有撤退的理由;则安之,是已经在这里了,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尽自己的全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黄小洪阐述了他对这句话的理解。

爱提问的“问题少年”

640 (1).jpg

大学期间,黄小洪选择了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后他来到国网西藏电建公司工作。

“刚上班的时候,师傅说我是‘问题少年’,不过这并不是说我的人有问题,而是我实在太爱问问题了。技术上不懂的我要问,实际工作中我觉得有疑问的也要问,有时候师傅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解答,甚至单位领导们还需要开会研究,就这样我有了‘问题少年’的绰号。”黄小洪说。

“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也不想我来西藏,但是家里条件差,西藏工资高,我想我来西藏上班,可以更快地让父母生活宽裕些。”黄小洪说。

进藏后,黄小洪遇到了好领导,遇到了好老师,遇到了好同事,渐渐地他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工作的团队。他很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哪怕在山窝窝里,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他也乐在其中。

2019年阿里联网工程开工建设,黄小洪和他所在的团队扛起了13包沼泽地冬季施工里的“硬骨头”。在冰天雪地的阿里,在零下10多℃的低气温下,他每天定时对正在浇注的基础进行保温监测,确保混凝土凝固的稳定性。

“基础的保温,是保障工艺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在那里蹲守,我不放心,有时候一夜就这样过去了,我也不觉累”,当时,黄小洪用手摸着已经坚固的混凝土,心里就很开心。

在攻克沼泽地施工最难的206、207两基螺旋锚新型科研基础时,他带领施工人员在气温已经达到零下30℃的沼泽里搭起了帐篷,开展施工作业。

“螺旋锚施工,说实话,我心里也没有底,以前只是听说过,第一次应用还是有点担心,但既然要应用这个技术,我们就得干,想办法、创造条件也要干!”黄小洪态度坚决。

为了保障螺旋锚施工顺利进行,黄小洪一边与设计人员联系,一边查阅资料,寻找这项技术高原应用的解决方案。

螺旋锚施工,就是把放大的螺丝钉转进土里,从而起到稳固铁塔作用。这个技术的难点在于怎样把螺丝打进冻土里。在转进土里的时候,固定铁塔的四个脚,并不都是完全垂直的,其中三个脚都有一定的斜度。如何控制这个斜角度,变成了攻克这项工艺的难关。

刚开始,黄小洪和同事们想出了用吊锤配合水平仪器开展工作的方案,但经过反复论证,发现这样作业时间长、准确性差,施工工艺也无法得到保证。为此,黄小洪与同事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研讨、论证。

“经历几次失败的论证后,大家有点急,但我始终是耐着性子的,毕竟我是现场技术负责人,我要是慌了,大家就更慌。冰天雪地里,大家的士气很重要。”黄小洪目光坚定的说。

为了找到最佳办法,黄小洪开始和同事们一起用木板制作螺旋锚钉磨具,在地上尝试,后面发现只要用木板制作一个反向的角,配合着光学水平仪,就可以准确控制角度进行施工,就这样新型技术的应用被他们攻克了。

但在这两基新技术应用基础施工时,黄小洪他们经历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

“快过年了,大家归家的心情很迫切。当时我自己一点没怕,想着坚持一下,能多挖几个基坑就挖几个,但实在没有想到风雪会那么大,风吹雪很严重,能见度只有几米,风雪把我们住的工棚都吹垮了,工棚里灌入很多雪。”黄小洪回忆道。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必须为大家安全负责,于是,他将现场情况与项目部汇报,项目部经研究后决定营救他们,让他们连夜撤离。

“夜里,风雪特别的大,能见度很低,我们从施工现场到巴尔变电站项目部只有13公里,但路上却用了2个多小时。”黄小洪心有余悸的回忆道。

勇担当的“稳重少年”

640 (2).jpg

阿里联网工程建设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黄小洪又接到了另一个任务,为阿里最偏远的乡村通电。

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10月的阿里已临近深冬,天气寒冷,人工、机械降效严重,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完成基础、组塔、架线到后期顺利投运工作,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那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油,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我们那时住的房间,由于天太冷了,就像冰箱冷冻层一样,墙壁上全是厚厚的白霜。吃的水都是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坨,要用水就要把冰搬进锅里融化,才可以使用。”黄小洪回忆。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黄小洪凭借在阿里联网冬季沼泽地施工时积累的经验,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建电网,确保了该地区如期通电。

“工程建完后,送电前,我们进行了绝缘程度的测量,发现中相对地短路,为了找到接地点,我和工友们一同在现场排查。排查时,因山坡很陡,坡度大约近80度,加上雪天路滑,我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滑了下去,滑行过程中打了个滚,翻了个身才稳住,没有直接摔下山崖。故障解决后,下山的时候,我还跟工友开玩笑说,差一点我就要永远的在这里守边疆了。”黄小洪笑着调侃。

在藏十余年,让黄小洪即感慨也自豪,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一直扎根在西藏,就是因为一直信守了‘既来之则安之’和自己总结的“不要浪费粮食”这句话。

黄小洪说:“不要浪费粮食,不仅仅是字面上意思!”

他解释道,“粮食的作用一是有助于长生体,二是要产生价值,‘吃了这碗饭’,就要干该干的事,这样才不会浪费粮食!”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