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清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高崖乡红古村,养殖大户马晓福走进牛棚,给300多头牛添料加水:“今天早点忙完,赶着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呢!”
上午10点,红古村村部挤满了人,干部群众围坐在大屏幕前,一起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当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时,村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十年,衣食住行、看病上学,哪个变化不是翻天覆地?现在家家都是满圈的牛,日子也牛气得很!”红古村党支部书记马青福神情激动。
提到养牛,海原县“牛气十足”。肉牛产业不仅是这个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也是宁夏重点发展的“六特”产业之一,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14.7万头。在红古村,牛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过去,户均养殖只有三五头,规模上不去、效益上不来。这几年,政策扶持让养牛的老传统渐渐变成致富的新支柱,全村牛存栏量5700多头,家庭养殖一两百头的就有7户。村里还建起集中养殖园区,越来越多牛“出村入园”。
“养牛好啊,产一个牛犊政府补贴1000元。今年还有新政策,新养殖户买5头牛就补7000元。”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马晓福有股子“牛劲”,别看学的专业不对口,经过几年的技术培训和学习,现在也是“牛专家”了。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到乡村振兴,国家这么支持,咱得鼓着劲干,明年争取扩规模!”
走进村民马建林家,刚刚收完的玉米棒子铺满了院里的水泥地。马建林正忙着给牛打针,摆在饲料槽上的手机里,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正在直播。“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啊!你听,人民大会堂的掌声一阵接一阵,我这心里也激动呢。”马建林说,这十年,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户家庭,光景是一年一个样。就拿红古村来说,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精神面貌、思想境界也有很大转变。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马青福盘算着红古村的“小目标”:“我们计划把村上的集中养殖园区进行改造扩建,争取明年全村养牛突破8000头,带领大家走集中化、规模化、科学化的高端养殖新路子,让老百姓日子更加‘牛气’。”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