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六十载春风化雨,六十年沧海桑田。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今日起西藏日报格桑梅朵副刊开设“我们的60年”专栏,刊登优秀作品,反映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和时代之光,以飨读者。
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前方,我一次次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越是快接近德吉村,我的心跳越激烈,仿佛去见初恋,怕她已经认不出我的模样。随着车轮在飞奔,我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来到25年前那个偏僻甚至有点荒凉的小山村。
那一年,我21岁,全国正在开展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和边巴负责德吉村的普查工作。八九月正是觉拉的雨季,大车走过没有被河水冲走的地方才有断断续续的车辙印,那就是路,不过全村除了两台拖拉机只有一台东风货车。去江木村民小组时,我今生唯一当了一回3个小时的“白马王子”,一路上的惊险自不必说,到达的时候,腰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边巴家把靠近院门口一间独立的、最好的房子给了我住,被子是从扎洞村商店里买回的崭新的丝绵被和刚织好的羊毛被。晚上睡前只敢看半个小时的书,因为蜡烛有时候买不到,手电筒是我看外面世界的眼睛,但除了黑,只剩下几声狗叫和牛羊骚动的声音。屋子有点漏雨,我就用一个塑料盆接着,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进入甜甜的梦乡。
每天早上,我是被央央“一”“二”“三”“四”——打酥油的声音叫醒的。央央是边巴的妹妹,和我都属羊。我经常跟着她去很远的河里背水。她背大桶、我背小桶。那是一项考验腰部的运动,一趟回来我经常腰酸背痛。但是过小河的时候,央央坚持要把水放下背我过河,否则不带我去。她那乌黑的头发是德吉村最美的风景。
央央每天都会给我做一次米饭,菜主要是土豆和萝卜,偶尔有青椒和西红柿,那也是从县城托人带回来的。中秋节那一天,家里专门杀了一只鸡,煮了两个鸡蛋。那晚月亮特别圆,我睡得特别香。
村里的娱乐方式更简单。边巴的姐姐家有个盒式录像带录像厅,用小发电机发电。每天晚上放两集藏文版《西游记》或《姜子牙》,我随着童年的记忆学习藏语。我去那天,老板单独给我加放了一部汉语版《逃学威龙》,全村的男女老少和我一起哈哈大笑。
刚到扎洞。一排整齐的现代化钢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展现在我的眼前。村头的变压器旁边的广场上,有几个老人带着孩子在健身器材上玩。我下车一问,原来这里是脱贫攻坚时从山坡上的江木组搬来的。一位70多岁的阿姨竟然认出了我,“猴子屁股”脱口而出,我也哈哈大笑起来。20多年了,竟然还有人记得我的外号。因为我的脸被晒得通红,所以当时群众给我起了这个有点可爱的绰号。她说,我曾在她家住过一个晚上,喝过她家的青稞酒。一定要让我再到她家去做客。
街道上十分干净整洁。路灯像士兵一样站得笔直。几乎每家门前要么停着皮卡车要么停着小轿车。走进小院,院子里种满了张大人花、格桑花等各种花,像一个小花园。我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喷涌而出,洗了洗脸,一股清凉的感觉涌遍全身。
大大的客厅里,藏式沙发、电视机、电冰箱、茶几一应俱全。叔叔带着我在各个房间里参观,主卧里竟然有一张一米八的双人席梦思床。我记得曾问过边巴,家里为什么没有双人床,他们一家人笑着没有告诉我原因。此刻,我竟然似乎有了清晰的答案。
健谈的叔叔开心地聊了起来。2013年,县里决定重新开发“丰收坝”,房子建好后他们就搬了过来。“丰收坝”当地群众叫“罗列塘”,其实只是一个荒石滩,70年代曾短暂开发过,但因入不敷出后来荒废。历届乡政府都想开发,我在乡里工作时写的唯一的材料就是“丰收坝”的立项报告,只有两页纸,但因为没有资金投入,所谓的“丰收坝”只能是一个传说和梦想。
大叔说,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丰收坝”先后开垦土地近四千亩,人工种草过千亩,植树造林十万余株,如今已经阡陌成行、麦浪阵阵、林木葱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喝完酥油茶,叔叔就骑着电动三轮车把我带到高效温室大棚基地。西葫芦、辣椒、黄瓜、芹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几名村里的妇女正在采摘黄瓜,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40多岁的阿佳也认出了我,她说,当年她初中刚毕业,还给我当过小翻译,现在在村里的温室大棚里工作,每个月有三千多元的现金收入,加上边民补贴、护林员津贴等各种惠农收入,年收入已经超过三万元。
车子停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我怎么也无法把现在眼前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与20年前只有几张破烂桌椅的村委会联系起来。接我的央央跑了过来,她还是那么害羞。“你怎么变得这么胖,现在我肯定是背不起来了!”说完哈哈大笑。以前,我和她说话只能用“二把刀”的藏语和手势结合起来,她才能大概知道我说话的意思。如今,她流利的普通话让我觉得自惭形秽,因为我的藏语依然幼儿园没有毕业。
央央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儿子在山南二高读理科班,成绩不错。女儿在辽阳西藏班读初一。央央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让我看他们的照片,两个孩子长得像央央,眼睛大大的,充满了希望。
央央依然把家里最好的房间给我住。那夜,关了灯,已经有严重失眠障碍的我把头深深地埋进柔软的枕头,竟然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央央已经准备了丰富的早餐。酥油茶、我爱吃的牛肉包子、鸡蛋面、土豆丝。我吃得特别香,就像20年前一样。这是德吉村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