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8月2日
主题:阿里地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闻发布会
发布单位: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地点: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厅
主 持 人: 区党委宣传部对外传播处副处长 张韬
新闻发言人:阿里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郑勇
新闻发布稿全文: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高兴与记者朋友们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阿里地委、行署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阿里地区工作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阿里地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具体实践及阶段性成果。
今年以来,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贯穿阿里各项事业全过程,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落实阿里地委“12114”工作思路,以实施“八大行动”为抓手,聚力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效能,突出做好稳增长、强产业、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社会局势持续稳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强边固边持续加强。
第一,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我们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是开展“大部署”。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后,阿里地委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第一时间召开地委会、地委(扩大)会、领导干部大会、地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会议,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制发《阿里地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构建了“1个总方案+N个子方案”的学习体系,做到有学习贯彻、有分析研究、有部署安排、有工作重点、有措施任务、有督促落实,在全地区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二是开展“大学习”。地委领导班子带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坚持持续反复学、全面深入学、原原本本学,及时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各级各部门依托党委(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辅导报告、“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2800余场次,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以地委书记段海主讲首场专题辅导报告会拉开培训序幕,举办各层次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138期、覆盖7219人次,做到党员干部全覆盖,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员干部中融于心、铸于魂、鉴于行。三是开展“大宣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宣讲主题,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和文艺宣讲两支“轻骑兵”作用,通过制定宣讲方案、编印宣讲提纲,遴选宣讲骨干、培训宣讲人员,创新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各级宣讲团集中讲、部门行业分类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党的二十大代表贴心讲、290名基层农牧民宣讲员灵活讲、文艺工作者生动讲等宣讲模式,采取“百姓话”“短实新”“理论阐释+故事分享”等农牧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的宣传宣讲8495场次,覆盖群众36.6万人次。四是开展“大宣传”。充分发挥融媒宣传、融合报道优势,利用各级各类报、刊、台、网、微、端等传播平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闻报道工作,制作推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书记谈感想 话未来”等专题专栏,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推出相关报道4170条次,更新更换宣传标语7500余条次,通过一系列“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阿里“热”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阿里各族人民的似海恩情,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恩向谁报,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第二,社会局势持续稳定。我们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基本要求和第一位的工作任务,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深入开展反蚕食反分裂反暴恐斗争,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成果,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实现“九进”领域模范区创建100%全覆盖,坚持以“党的恩情照边疆·阿里人民心向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为抓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进了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五个有利于”标准,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全面加强和改进寺庙管理,常态化推进“四条标准”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个意识”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坚持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8%。
第三,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主动融入、服务大局,坚持“项目为王、发展为要”的工作理念,切实用好党中央、区党委特殊优惠政策,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23年上半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6.3亿元、增长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0.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999元、6342元,分别增长6.1%、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7亿元、增长87.6%;规上工业增加值7481万元、增长27.2%;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56亿元、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6%。
第四,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我们始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四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采取地县领导包抓、一周一调度等措施,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中通道、国(边)防公路、G4218昆莎机场至狮泉河公路新建工程、普兰机场、农网改造、多油水库、县域给排水、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项目实施,实现工作量、实物量、投资量“三量齐增”。2023年计划实施370个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97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目前已开复工项目326个,开工率88.1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2个,协议投资154.86亿元,到位资金8.9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3.93%。全地区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61亿元、增长2%以上,信息化基础建设投资完成1.3亿元,持续推进广电整合提升工程、智慧旅游等一批“智慧+”项目,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五,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我们立足阿里资源禀赋,大力开展特色农牧产业提升工作,“一果一菜一草”“两羊一牛”取得成效,积极推广青稞良种0.653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66.9亩,油菜1200亩,完成人工种草面积4.42万亩。紧紧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投资2890万元建设古象雄文化旅游精品环线,投资420万元打造文艺文化精品,累计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上半年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4.9亿元;投入2亿多元加强口岸、传统互市贸易点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上半年普兰口岸出境贸易总量1622.02吨,贸易总值576.18万元。
第六,民生实事积极推进。我们统筹抓好区党委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和38件民生实事及地委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5007人、实现劳务创收4898万元。持续健全“一清单四台账”和“月调度”机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304户1131人。就业创业全面推进,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575个。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教育共同体”、组建“联盟校”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持续推进智慧教育项目,133所学校教育云网已全部建成,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完成8所学校516个教室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工作,组织395名教师完成向边境一线67所学校的送培工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地区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寺寺通”覆盖面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地县乡村四级,“三馆一站”覆盖率达97%,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地区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藏医药产业升级发展,投资3030万元实施藏药材制剂室项目,上半年完成生产配制藏医药6种1330斤,实现销售额11.57万元。
第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以上,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大力实施“两江四河”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大江大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保护等工程,严格“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划定保护红线19.05万平方千米,占地区国土面积的56.49%。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创建成果,推进地县乡村四级联创,累计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18个、示范村居78个。实施班公湖、象泉河、孔雀河岸滨保护与恢复等工程,项目进度均达到40%以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金丝野牦牛种群扩大到220只,藏羚羊种群扩大到10万余只。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成苗圃基地128个,苗木种植2.29万亩、苗木产量218.9万株,上半年投入3847.94万元,完成义务植树4500亩、61.9万株,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实现消除“无树户”“无树村”目标。
第八,强边事业不断加强。我们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落实军地联合管理模式和“点对点”联系指导机制,深化“五共五固”活动,强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建成37个边境小康村,受益群众5756户21205人。边境乡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0%、88.6%,边境乡村通邮率100%、行政村通信率100%,所有边境行政村通达光纤宽带和4G网络,主电网覆盖至边境一线,持续加大广播电视接收设备维护维修力度,安排126.7万元推动新一代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户户通”覆盖建设,饮水、灌溉、防洪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普兰糌粑、札达苹果、噶尔蔬菜、日土白绒山羊等边境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边境4县农村幸福院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边民参保缴费率达100%,边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地区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两省三企”和四部委的无私援助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把阿里建设成为雪域高原的“西部明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阿里不懈奋斗。
在此,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莅临阿里参观、采访,广泛宣传阿里,大力推介阿里,不断提升阿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阿里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答记者问
【问题一】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阿里地区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接下来,深化学习宣传效果等方面还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谢谢。
阿里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郑勇 答: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党中央、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在地委的领导下,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强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助推阿里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阿里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把握精神内涵,在学习上加劲。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举行各类宣传宣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述学评学考学旁听等制度,拓宽中心组学习方式,探索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新途径,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
二是紧扣目标任务,在贯彻上加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新阿里建设目标任务,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思想理论阵地、文化阵地、网络阵地、社会宣传阵地等各类阵地管理,在服务我地区重点项目建设、特色产业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四件大事”一揽子政策等方面强化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处置力度,多措并举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效率,为阿里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在宣传上加力。统筹各级各类媒体,充分发挥报、刊、台、网、微、端等新媒体优势,持续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及时转播转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要信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制作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媒体产品,做好我地区各县、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系列报道,在全地区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持续在城乡街区、交通要道、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等场所,运用灯箱展板、户外大型广告牌、LED显示屏以及宣传标语、宣传单等,大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四是围绕创作导向,在宣讲上加速。进一步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激发文艺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创作推出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党的二十大精心设计开展接地气、有人气的主题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阿里各族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以典型引路,让典型说话,深入挖掘全地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先进典型,展示阿里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祖国的精神状态和幸福生活。谢谢!
【问题二】
西藏商报记者提问:
阿里地区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生态环境脆弱,那么阿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有哪些谋划?谢谢。
阿里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郑勇 答: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区党委的正确指引下,阿里地区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区党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全面推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实施多项重点生态工程,狠抓环境污染整治,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推进美丽阿里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好党在西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为载体,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良好生态成为阿里最大财富、最强优势、最优品牌。
一是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优化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坚决守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安全边界。
二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两湖四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动象泉河流域河谷治理和开发工程,加快推进班公湖、狮泉河中游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羌塘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庭院绿化行动。
三是持续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固体废物,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工作。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巩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健全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监管监测能力。
四是推进生态富民行动。严格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和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善森林、湿地、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推动苗圃产业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的生态产业,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谢谢!
【问题三】
西藏日报记者提问:
请问发言人,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请问阿里地区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阿里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郑勇 答: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您对阿里文旅事业的关心。历史上阿里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孕育出“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和“苯教文化”等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普兰、札达、日土素有“雪山围绕的普兰”“土林围绕的札达”“湖泊围绕的日土”之美称。普兰“一山两湖”、札达土林、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等都是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旅游资源,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对口援藏省市和企业的无私帮助下,阿里地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赋予阿里的发展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坚持走特色、高端、精品发展路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文化供给力大幅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和旅游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入新时代。
一是文化自信彰显阿里魅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新华书店、各县活动中心等一批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农家(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舍舍通”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投入7200万元,大力实施“党的恩情照边疆·阿里人民心向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群众精神文化日趋浓厚。文艺精品竞相涌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牢精品意识,古格木版画、莲花之宝系列骨质瓷器、《金丝野牦牛》纪录片获得全国奖项,《国宝档案—辉煌的古格王朝》等大型历史纪录片相继播出,精品舞蹈《果沃情》入选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文艺作品《甲宣》入选第二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圣水》纪录片在印度首播。我们还筛选出版“象雄妙音”“阿里赞歌”等精品文艺作品,与浙江大学合作实施托林寺壁画数字化项目,不断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先后投资5000万元,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工程等,普兰“果尔兹”、札达“卡尔玛”宣舞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古如甲木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建成阿里分工委、先遣连纪念馆等9个红色教育基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网上展馆。
二是旅游产业之花遍地盛开。完成《岗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总体规划(2017—2035)》等编制工作,安排本级财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1500万元,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序推动“十四五”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1.46亿元。加快推进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现有文化旅游企业28家。升级“梦回古格”实景剧,打造《飞天故里》等优秀文艺剧目,开发象雄主题文创产品,成功举办7届象雄文化旅游节,加大“象雄古韵·天上阿里”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阿里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开辟古象雄文化旅游精品内环线、札达霞义沟多彩土林景区等精品线路,推出国内第一家暗夜公园,有效扩大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立足阿里文化旅游禀赋,做特做活中小型特色文旅企业,以新技术引进、新业态培训等为重点,加大民间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等自主创新,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旅和现代生活连接点,以时代精神激活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旅游发展持久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谢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