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年8月22日

主题:介绍30年来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开展情况

发布单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发布地点: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厅

主 持 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 坦妮娅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 宋立强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副总领队 尹春辉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厅级) 采守宽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京彩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珞

    新闻发布稿全文: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并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30年来干部人才援藏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发展特点

    30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组部等中央主管部门先后选派10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一是选派数量逐批增加。从第一批622名逐步增加到第十批2117名,增长了341%。二是选派政策不断完善。前七批采取个人报名、组织部门优中选优、中央主管部门审定同意的方式选派,第八批援藏开始实行平级择优选派。三是选派结构持续优化。从主要选派党政干部发展为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相结合,人员性别、学历、年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四是选派方式灵活多样。从满足实际需要出发,逐步形成了三年援藏和短期援藏、计划内援藏和计划外援藏等方式相结合的选派格局。五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从中央到援藏省市、部委、企业,从自治区党委到各受援单位,都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实践成果

    一是维护了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从建设平安西藏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从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阐释到“三个意识”教育,都可以见到援藏干部人才的身影。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0年来,累计资助孤儿、贫困学生近1万名,免费救治先心病、白内障、大骨节病等患者8300多名。

    二是促进了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园区、景区项目为载体,推动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进企业1140余家,创成文成公主实景剧、“拉萨好物”、白朗蔬菜等特色品牌数百个,促进了西藏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施各类援藏项目9500余个。聚焦西藏所需、群众所盼,大范围、宽领域开展援藏“双招双引”,仅2023年,就招引到位资金251.76亿元、招引高层次人才146名。

    三是服务了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帮助编制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开展“两江四河”流域和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荒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协调援藏省市(单位)帮助建立了自治区生态监测中心、10个生态监测站、100个各种生态类型背景监测点,搭建了覆盖全区的机动车尾气监测平台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等。

    四是深化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边境乡镇市政、公共设施新建改建、人居环境整治和美化亮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项目,帮助边境县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智慧边防”建设,发展边贸物流、边境旅游、矿产和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施项目487个,建成边境新村61个,边民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幸福感持续提升。

    五是增进了西藏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明显,自治区人民医院持续加快“强三甲”步伐,拉萨等6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三乙”。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深化,21所受援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持续走在全区前列。深入开展就业援藏,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800多场次,提供岗位9.3万余个,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六是助推了西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业务讲座等“传帮带”活动,帮助受援地干部人才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邀请1.2万多人次专家学者进藏授课、指导培训本地干部人才24.4万多人次,组织受援地8.7万多人次干部到区外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听党召唤,坚忍不拔,担当奉献,建功西藏,舍小我成大我,留下奋斗足迹,爱洒雪域高原,践行了总书记指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奋进,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许多人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

    三、经验启示

    一是干部人才援藏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夯实西藏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政治基础;二是干部人才援藏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三是干部人才援藏有助于各民族共同迈向全面现代化,巩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四是干部人才援藏需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更好契合“四件大事”“四个创建”重大任务要求;五是干部人才援藏需要发挥援受双方两个积极性,努力营造通力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实践充分证明,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持续抓好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引导援藏干部人才扎根高原、奉献西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答记者问:

    【问题一】

    经济日报社西藏记者站记者提问:

    请介绍一下产业援藏总体情况,特别是在培育西藏特色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效。谢谢!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京彩答:

    您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知道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群众就业、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30年来,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企业深入挖掘受援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不断加大产业援藏力度,持续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以产业发展激活受援地的发展动力。仅“十四五”期间,17个援藏省市就安排了产业援藏项目229个,安排援藏资金44.06亿元。

    一方面,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农牧业方面,通过援受双方共同努力,拉萨的菜籽油、日喀则的果蔬、山南的藏鸡蛋、林芝的茶叶、昌都的红酒、那曲的牦牛肉、阿里的山羊绒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绿色工业方面,宝武集团在日喀则仲巴县的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湖南援藏落户山南扎囊县的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制造基地正式投产,是西藏首个清洁能源装备基地;旅游产业方面,林芝市与广东省签署旅游援藏合作协议,打造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等旅游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产业援藏项目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稳定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另一方面,开展好市场援藏工作。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发挥人才、技术、管理、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我区产品通过援藏渠道进入全国市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日喀则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产业“小组团”在白朗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成为西藏首个国家级蔬菜标准种植示范区、首个出口蔬菜备案基地。江苏省供销社在省农展馆设立“拉萨好物”农特产品展示区,“拉萨好水”累计在苏销售超5000吨。重庆市举办援藏消费帮扶“五进”专场推介活动,昌都市的300多种产品出藏销售。通过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藏品优品出藏步伐持续加快,为我区融入和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产业援藏内涵,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再上新台阶。

    【问题二】

    西藏日报记者提问:

    教育牵动着广大家长的心。请介绍一下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情况。谢谢。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厅级) 采守宽答:

    感谢记者朋友对西藏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在中央关心支持下,2016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启动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2019年中央组织部把“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纳入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总体计划,17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累计派出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组团方式对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

    八年来,各援藏团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聚焦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传帮带辐射带动作用,受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辐射带动全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较好实现了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目标。

    八年来,各受援学校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着力营造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用新西藏发展成就启发教育学生,让“静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动态”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二是开展教学示范引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推动课堂模式由“优质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变,优化教学方法200余项。采取“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等多种方式,受援学校与各县(区)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三是强化教师培智铸魂,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援藏人才发挥“传帮带”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同向发力,帮带本地教师2500余名、团队150多个。同时选派了八批次共2400余名西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赴对口支援省市开展为期一年的跟岗培训,学员返岗后均很好地发挥骨干作用,为西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深度协作,持续有力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不断提升“组团式”援藏工作整体实效,为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问题三】

    中国网记者提问:

    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发挥优势作用,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介绍一下,在激发引导援藏干部人才发挥优势作用方面的主要做法。谢谢!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副总领队 尹春辉答:

    感谢媒体朋友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对于如何激发引导援藏干部人才发挥作用,王君正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待遇上全面保障、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我们按照区党委的部署要求,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强化政治引领。通过举办中央单位援藏干部人才培训班、省市援藏骨干培训班、藏语研习班,以及召开会议、印发通知、调研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援藏干部人才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二是强化管理监督。指导各省市援藏工作队成立内部管理组织,组建15个中央单位援藏干部人才自我管理小组,深入推进全方位管理和常态化监督。为援藏党政干部全部安排实职,同时安排大部分援藏专业技术人才担任科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三是强化关心服务。发放《高原保健手册》《援藏干部应知应会》和营养包,建立报告制度,强化就医保障,开展“一年两检”,努力确保援藏干部人才健康安全。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待遇,为全体援藏干部人才购买保险并提高赔付金额,帮助协调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努力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问题四】

    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者提问: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有目共睹,请问这些年来有哪些成功经验?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珞答: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15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对口援藏经验基础上,创造性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决策部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对口支援省份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人民医院的建设。2021年又将组团受援范围拓展到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截至目前,184家支援医院派出10批近2000名专家支援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经援受双方不懈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医院管理方面。坚持“以省包院、以院包科、组团帮扶、共同发展”,帮扶医院科室数量每年约125个,累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400多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1800多项,填补我区医疗技术空白2500多项,建成7家三甲医院。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培养4800多名本地医务人员,参加跟岗学习及各种学术交流年均5千余人。

    医疗服务方面。“1+7”医院门诊量比受援前翻一番,三四级手术年均14000多台,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接近90%,援受双方远程会诊3600多次。

    五大中心建设方面。已建设各级“五个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国家级17个,自治区级8个,地市级9个,重点专科能力持续增强。

    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38.63/10万,婴儿死亡率为5.37‰,住院分娩率为99.15%,人均期望寿命72.19岁,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些成效是格局性的、历史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体会有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遵循党的治藏方略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服务好党的西藏工作大局。

    二是多地多部门合作是强大力量,必须加强省市合作、部门联动,形成援藏的整体合力。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是主要任务,必须紧紧把握西藏实际,培养当地医疗卫生人才,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四是建设长效机制是重要保障,必须不断总结卫生援藏成果和经验,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之魂,必须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卫生崇高精神,在服务群众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问题五】

    中国西藏网记者提问:

    “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已经上线,请问举办成就展的初衷是什么?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 宋立强答:

    近年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举办成就展,就是搭建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集中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实践,展示十届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人民抓好“四件大事”的具体行动,彰显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感,争当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更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另外,我们还组织编写了《格桑花开——援藏干部讲故事》一书。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