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9月25日
主题: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那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情况
发布单位:那曲市人民政府
发布地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外传播处副处长 旺青罗布
新闻发言人:那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龚一枫
新闻发言人:那曲市发改委副主任 索朗扎西
新闻发言人:那曲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刘玉珠
新闻发言人:那曲市文旅局局长 扎西永青
新闻发言人:那曲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牛牧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那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此,我代表那曲市人民政府和全市50多万各族群众,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那曲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浙江、辽宁两省和中央五大国有企业的无私援助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繁荣,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全新局面。
75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坚定坚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点、线、面”思维为方法论,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的“一个平台”“五大项目牵引”发展之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到欣欣向荣、多元发展的巨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88亿元,增长了72.52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90年的0.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5.08亿元,增长了315.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64</span></span></span>46.8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3.17亿元,增长了50.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755.06元增长到2023年的52277元,增长了28.7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411.8元增长到2023年的18552元,增长了44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85:1:14优化为2023年的16:26:58】。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67.68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达14.21亿千瓦时,历史性实现那电外送,累计外送电量1.87亿千瓦时,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完成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64</span></span></span>3家,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7.38万户34.01万人。藏系绵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区首个通过国家级中期绩效评估的项目,娘亚牦牛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那曲冬虫夏草获“气候好产品”称号。完成《格萨尔史诗》和《诗经》文化产业项目总体策划,《梦寻苏毗女儿国》长篇小说出版发行。当惹雍错4A级景区和夯错暗夜星空、嘎尔德牧场、玉泽温泉、门莫溶洞3A级景区成功创建。比如县被评定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75年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我们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从人背畜驮、资源匮乏到“一日千里”、灯火璀璨的巨大变化。公路、铁路、油气、光缆、电力、高速六条生命线构成的“天路廊道”穿境而过,截止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9173.8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县、乡、村通畅率达到100%、88.69%、68.36%,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历史性跨越。市主城区建成面积由2015年的1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9.77平方公里。通讯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县(区)、乡(镇)5G信号覆盖率100%,县、乡、村(行政村)4G通信信号覆盖率、宽带覆盖率100%,世界近在咫尺。主电网实现县(区)全覆盖,群众用电覆盖率70.15%,实现了从烛火到灯光的跨越。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3160处,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新变化。全市各县(区)政府驻地及重点乡镇市政道路、给排水、供暖、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75年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我们牢牢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了从凋敝落后、保障不全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巨大变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组建“双共”奋进队1329支2万余人,实现就业3939人、增收2693.3万元,有效创新了治理方式、增进了民生福祉、夯实了群众基础。191所高海拔学校供暖实现全覆盖。市藏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9%以上。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57万余场次、惠及群众257万人次,那曲锅庄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落实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05亿元。补贴2186万元发放高原炊具7.31万个,受到各族群众欢迎。444套公租房交付使用,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75年来,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从艰难困苦、缺衣少食到安居乐业、振兴发展的巨大变化。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减贫31907户137033人,贫困发生率从22.7%降至0%,彻底摆脱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和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77个村试点推广“积分制”。创造性开展“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相统一,最广泛的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宣传起来,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带领群众参加各类活动3.4万余场次,组织群众56万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2538人、增收3069.4万元,活动成功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并被选入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典型案例。
75年来,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我们牢固树立“越是生态环境脆弱,越要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始终把“生态”作为第一生产力,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红线、高压线,实现了从单向索取、低质开发到保护建设、绿色发展的巨大变化。那曲生态环境底色更加靓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8处、国家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草原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33.1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自然保护地面积的54.2%。成功举办首届西藏那曲“江河源”保护论坛。那曲市和嘉黎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实生态岗位8.79万个、各类生态保护奖补资金17.71亿元,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得到实惠。完成念青唐古拉山高寒草甸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39.02万亩,累计栽植各类树木51.09万株,“无树之城”成为历史。“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草地碳汇交易试点400万亩,桑瓦玉则“零碳”小镇项目开展试点,市区地热供暖正式投运,清洁供暖率达38%。
75年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牢固树立“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越是维稳形势严峻,越要敢于斗争、担当尽责”的思想认识,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全面落实长治久安“治标”任务,扎实推进长治久安“治本”工作,实现了从动荡不安到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巨大变化。坚持以<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span></span></span>为主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那曲市被授予全国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模范市。累计创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66家、市级305家,建成民族团结教育基地26处。“三个意识”教育成效显著。市信访局荣获全国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优秀集体,比如县白嘎乡荣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全市应急广播工作先进经验入选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不断巩固。
启航新征程,奋斗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span class="sensitiveWord">以<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span>周围,坚持以<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span>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二十</span></span></span>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span></span></span>,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决走在前、冲在前、干在前,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问题一】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问题一:近年来那曲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那曲是如何评价的?
那曲市发改委副主任 索朗扎西 答: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您对那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在回答您的问题前,我先公布一组数据。2024年上半年,那曲市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增速6.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亿元,同比增长4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span class="illegalWord">64</span></span></span>96元、5595元,同比增长6.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2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9亿元、同比增长3.4%;全社会用电量4.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43%。
近三十年来,那曲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很足,也很有持续性。今年上半年,个别经济指标虽不及预期,但稳中有进、韧劲十足,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们有信心在下半年实现新突破,也有决心推动那曲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那曲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span>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经济思想,对标对表自治区党委“四件大事”“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全面理清了“那曲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各项风险挑战,逐步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一个平台”“五大项目牵引”发展路径,借助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能源、生态、牧业、文化旅游“四大优势”经济,并积极推进藏医药、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发展,为那曲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平台”“五大项目牵引”发展路径。“一个平台”就是“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五大项目”就是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极地高原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高原优秀特色文化继承创新区、国家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及快速物流基地、生态智慧精品城市。“一个平台”“五大项目”核心就是项目,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延伸拓展出更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拉动作用,推动全市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问题二】
中国网记者提问:
那曲高寒缺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那曲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那曲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牛牧 答: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全世界共同的课题和任务。那曲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涵养区,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了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统一。我们大力实施生态项目,着力补齐生态短板,“十四五”期间,共实施生态修复、环境基础、江河源保护、国家公园创建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项目124个,累计投资32.7亿元。我们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生态文明建设,3个县(区)、68个乡(镇)、822个村(居)成功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那曲市和嘉黎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碧水蓝天净土,开展“长江第一滴水”等三江一河一藏布源头立碑保护,成功举办首届西藏那曲“江河源”保护论坛,空气质量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无疑似土壤污染地块。我们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以案促改树立典型,中央、自治区第一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2023年整改任务基本完成,2024年整改任务推进有序。特别是针对“色尼区砂石开采活动管控不力,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对高寒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典型案例,我们按照打造集科普、警示、教育等为一体科普教育基地的思路,采取回填土方、换填种植土、种植乔灌木、播撒草种、围栏封育、配套水系、铺设植生毯等有效措施,真正把负面典型打造成了正面典型、精品样板工程,被自治区科技厅授予自治区级科普基地。
【问题三】
中国西藏网记者提问:
那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有许多景点成为网红和游客向往之地,请问那曲在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规划?
那曲市文旅局局长 扎西永青 答: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那曲虽是高原中的高原,但这里孕育了格萨尔文化、象雄文化、苏毗文化,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萨普雪山、普若岗日冰川、大地之树、独俊大峡谷风景独好。近年来,那曲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就目前情况来看,那曲的文旅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长游短”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多媒体音画《盛世牧歌》、生态情景歌舞剧《羌塘——驮盐古道》、舞台剧《诗经·格萨尔》、电影《寻梦苏毗女儿国》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先后在辽宁、浙江、成都、昆明举办“歌从草原来、舞在辽河畔”主题文艺演出、“那山、那水、那曲”民族歌舞诗、“那曲锅庄交流展演”等系列活动,成功列入自治区格萨尔生态文化保护区,那曲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与拉萨市就联合开发纳木错达成一致意向,圣象天门景区开放也进入倒计时;当惹雍错、比如唐蕃古道4A景区成功创建,G317、G349沿线景区景点打造正稳步推进中。同时,我们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赴浙江、辽宁、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与辽宁省文化厅、青海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签订了文化旅游援藏协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曲一定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旅游圣地,那曲文旅产业也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完善基础强服务、融合发展性产业、守正创新提品质、提档升级创品牌”的思路,在文旅基础设施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文旅品牌打造、全方位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擦亮“极地那曲 天际之旅”这张靓丽名片。
【问题四】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心关注的焦点,那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都有哪些重要举措?
那曲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刘玉珠 答: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span class="sensitiveWord">习近平</span></span></span>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首要位置,紧紧抓住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科教文卫保、水电路讯网等重点领域,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我们聚焦教育优先惠民生,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全市共幼儿园282所、小学130所、初中1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普通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教师继续教育学校1所、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所。我们聚焦医疗卫生惠民生,先后实施了人民医院改扩建等一大批医疗卫生项目,市藏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们聚焦社保兜底惠民生,严格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坚决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全市各大保险参保人数42.05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医保综合参保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9%以上。我们聚焦基层服务惠民生,通过实施“三项工程”,着力提升给水、排水、供暖服务保障水平,给水、雨污收集覆盖率均达80%以上,集中供暖总面积达408万平方米,今年,在色尼区试点推行清洁能源集中供暖特许经营项目,供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我们聚焦交通便捷惠民生,积极谋划实施交通项目,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段提质改造和G345线那曲至聂荣段升级改造工程纳入“十四五”中期调整规划,通乡油路达88.6%,列养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8329公里。我们聚焦通讯通畅惠民生,积极推进光纤网络部署,实现县(区)、乡(镇)、行政村通信信号覆盖率100%,县(区)、乡(镇)网络覆盖率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率98%。通过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藏北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