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本网拉萨讯(记者 唐朕 王敏)12月11日,山南市委、山南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南市民族工作发展成就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主持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外传播处副处长 旺青罗布
新闻发言人山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丹增首先介绍到,山南市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珞巴族等29个民族35.4万各族群众,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有5个人口较少民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山南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夯实“五个基础”,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山南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市共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22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2个,教育基地1个。今年9月,中共洛扎县拉郊乡党委和错那市麻麻乡1名干部分别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个人。
新闻发言人:山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 丹增
山南市一方面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政治基础。成立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推进《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山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落地,明确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100万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和为民办实事,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另一方面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思想基础。深入挖掘山南民族团结的历史典故,制作《山南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汇编》,创作舞台剧《信-党的光辉照边疆》、民族团结歌曲《和谐乃东》等一批精品力作,生动反映各族群众共同走过的历史事实、共同生活的现实经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常态化举办“端午粽情中国节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等,通过“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山南专题展’”,用60余件文物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组织开展全市农牧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验交流现场会,分类分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3386场次,覆盖群众20余万人次。
新闻发言人:山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佛协秘书长 巴桑次仁
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社会基础。准确把握新时代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积极构建嵌入式生活环境,打造泽当城区“杜鹃苑”、乃东区“红星社区”等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环境,打造天马国际商业中心8个民族、500余商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先后赴香港、广州举办“盛世边疆·爱在山南”旅游营销暨招商引资推介会,邀请蒙曼、王濛、朱迅等到山南市参加旅游宣介活动,成功吸引上百家旅行商企业负责人和全国数10万网友关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七一”建党节在玉麦乡举行“同升爱国旗 共走团结路”庆祝活动,100多万网民网上观看直播。
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夯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物质基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品质,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23年,山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126元、216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倍加珍惜今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视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不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夯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法治基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目前,市、县、乡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90%以上,我市2名全国人大代表均为少数民族,历届政协委员绝大多数都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严格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涉民族因素的司法、信访等案件,坚决防止把涉及少数民族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避免一般问题扩大为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记者还了解到。山南市2024年通过开展拔河比赛、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开展活动近400场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在所在村(社区)开展一对一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创新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七彩志愿服务”活动品牌,2024年,市县乡三级机关党员与村(社区)群众开展结对认亲活动达4.8万余人次。山南市已成功建成民族团结主题公园8个、广场29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基地)48个。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