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7月23日
主题: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新闻发布会
发布单位: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组委会
发布地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大厅
主持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新闻办主任 坦妮娅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赛事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主发布人) 曲达
新闻发言人: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尼玛次仁
新闻发言人: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赛事组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 白玛玉珍
新闻发言人: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斯朗江措
新闻发言人:山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赛事组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 杨红兵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有关情况作个简要介绍。
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将于8月6日至10日在林芝市、山南市、拉萨市、日喀则市举办,设男子公路自行车赛1项,邀请到布尔戈斯职业队、巴斯克电信职业队等8支国外车队,中国安踏洲际自行车队、成都洲际队等9支国内车队,目前共有1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其中,UCI洲际职业队较去年增加至3支。8月6日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开幕式,8月7日正式比赛,共设四个赛段,8月10日比赛结束后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举行闭幕式暨颁奖仪式。
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是我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性自行车赛事,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获评“2020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多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已成为向世界展示新时代新西藏崭新形象和我区特色文化及人文风情的靓丽名片,是我区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加大宣传的重要窗口。
本届赛事以“面向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发展体育旅游,建设户外大区”为主题,以“骑行最美公路,环抱喜马拉雅”为口号,赛程总距离约420.58公里,是赛事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后的首次举办,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具体行动,是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讲好中国西藏故事的重要平台。
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举行,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了赛事组委会,建立了高效顺畅的指挥协调系统,形成了强大办赛合力,全面统筹赛事工作。截至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国家体育总局选派专家赴藏现场勘察比赛线路,指派专业赛事技术保障团队服务赛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对第三赛段(拉萨绕圈赛)进行全程电视直播,西藏广播电视台将对开闭幕式、林芝、山南、日喀则三个赛段进行网络直播。自治区技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医疗、消防、气象、电力、通信、食宿、志愿服务等赛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接下来赛事组委会将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努力向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自行车极限赛。
答记者问
【问题一】
西藏商报记者提问:
本届赛事是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后首次举办,请问在赛事专业性上做出了哪些努力,与往届有什么变化?
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尼玛次仁答::感谢您的提问。
赛事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历经几届沉淀,日益成熟规范,在竞赛组织、技术保障、选手服务、品牌塑造等多个维度的专业性不断提升。经过三届的成功举办,2023年正式注册成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2级职业系列赛,并列入UCI亚洲巡回赛日程表。2025年赛事级别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相较往届2.2级,本届在队伍准入、竞技水平、赛事规范上均实现质的飞跃。
赛事积极对接国际自行车运动联盟(UCI)国际标准,从赛制赛程、裁判队伍、组织管理、赛事宣传、服务保障等各个层面,以国内国际优秀赛事为标杆,系统性提升赛事职业化与国际化水平,确保了赛事在专业水准和品牌价值方面的全方位突破。
本届赛事作为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后首次亮相,有三大亮点。一是赛道升级,更具竞技性。本届赛事新增山南赛段,赛程增加一天,林芝赛段赛道也进行了调整,赛道长度增加35%,创历届之最,更加具有竞技挑战性。二是增设红衫,更具吸引力。为展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卓越表现和成就,新增设大中华最佳个人奖项(红衫),奖池总数额增加。三是规格提高,更具专业性。上届邀请UCI洲际职业队1支,本届邀请了UCI洲际职业队(布尔戈斯职业队、巴斯克电信队、思优泰—梵蒂尼车队)3支,车队规格有所提高,专业性更强。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赛事各项筹备工作,集中力量攻坚筹备任务,以提升体育产业化水平为目标、以高水平举办赛事活动为主线,继续夯实品牌基础,坚持勤俭办赛,发挥体育赛事带动消费作用,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建设,讲好西藏故事,传播西藏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谢谢!
【问题二】
中新社记者提问:
六届跨喜马拉雅自行车赛均在拉萨开设赛段,这对于拉萨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赛事活动有什么联动影响?目前筹备情况如何?
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赛事组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 白玛玉珍答:谢谢您的提问。
当前正值全市上下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承办第六届跨喜马拉雅自行车赛国际性赛事,是对拉萨市各方面发展的一次大检阅。
拉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康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及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出发点,推动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全市体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举办重大国际性赛事、丰富公共体育设施是展现一座城市开放包容、幸福宜居和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拉萨以承办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拉萨段比赛为契机,近年来连续举办拉萨半程马拉松、环拉萨自行车大赛、“巅峰对决·高原斯诺克挑战赛”、赛马大会、锅庄舞大赛等赛事,吸引了广大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参赛(观赛),助力了经济发展,展示了拉萨新形象。同时,积极打造以拉萨河为中轴的户外运动圈,体育公园、骑行道、登山步道、健走步道、健身路径器材等各类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健身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24年全市举办各类赛事活动235场,直接参与赛事21.52万人次,线上线下观众3.41亿余人次,累计拉动经济消费约3200万元,同比增长146.15%。
“跟着赛事去旅行”已经成为当下的消费新趋势。拉萨作为一座开放包容、幸福宜居的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以举办和承办大型国际性和地区性赛事活动为契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赛事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文体赛事供给,深入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拉萨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夜间经济区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文旅场景不断充实,实现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增长双收益。
目前,拉萨赛段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赛道场地已修整,技术保障已到位,安保、消防、医疗和气象、电力、通信、餐饮、住宿、交通等工作已就绪,开幕式的场地布置、舞台设计、节目彩排、观众组织、赛事宣传等各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我们将全力以赴、上下齐心,强化组织服务保障,举全市之力把2025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办成精彩圆满、富有特色的体育盛会;在这里呼吁广大市民群众、游客朋友们,提前注意查看交通管制公告,合理安排出行计划。谢谢!
【问题三】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本赛事连续三年在日喀则设置了赛段,并安排了闭幕式,目前筹备情况如何?
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斯朗江措 答:如您刚才所说,本赛事连续三年在我市设置了赛段,并安排了闭幕式,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关怀,体现了自治区体育局对我市赛段近年来工作成绩的充分认可。与往年一样,我市赛段从“英雄古城”江孜县出发,途经“七彩庄园”白朗县,最终抵达“如愿以偿”桑珠孜区,赛段不仅地形蜿蜒具有挑战性,更串联起我市重要的地理、历史、人文地标,展现跌宕起伏、徘徊曲折的竞技赛道和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大美风光。
本届赛事筹备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总结运用往年赛事筹备经验,坚持“安全、简约、精彩”原则,坚决打好赛事“组织、保障、宣传”组合拳。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赛事作为展示日喀则发展形象、推动体育赛事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及时组建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日喀则赛段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应急保障、医疗保障、安全保卫等14个小组,精心制定赛段运行方案,多次调度赛事筹备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有力保障筹备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在自治区组委会的指导支持下,组织对赛段道路进行全程实地勘察,迅速整改桥涵跳车、路面坑槽、井盖不平等问题,确保赛段道路安全、畅通。三是优化服务保障。统筹医疗救治、物资供给等赛事服务需要,沿途科学布局11个医疗保障点、6台救护车、3个补给点,并遴选100名志愿者全程服务,包括具备熟练外语沟通能力的青年志愿者,保障各类突发情况下能有效沟通、快速处置。四是精心筹备闭幕。我们注重节俭办赛事,进一步精简闭幕式流程,压缩时长,使得赛事活动安排更加紧凑、高效。同时我们准备了更具青春活力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现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日喀则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相遇世界之巅,邂逅吉祥日喀则。此次赛事不只是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更是一场体育与旅游、历史与青春的碰撞。赛事期间日喀则正值盛夏最美时节,大家不仅能在水泽生态和绿荫廊道的赛段中体验速度和激情,还能领略日喀则神秘幽邃的壮美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魅力。我们诚挚邀请四海宾朋走进日喀则、品味日喀则,在赛事之余感受美景美食,在“如意庄园”中畅享“如愿以偿”的旅行。谢谢!
【问题四】
西藏青年报记者提问:
今年新增山南赛段,与2019年第二届跨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的山南赛段有何不同,目前筹备情况如何?
山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赛事组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 杨红兵 答:谢谢您的提问。
首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自治区体育局的关心支持下,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增加了山南赛段,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备受鼓舞。
(一)与2019年第二届有何不同方面。一是赛道不同。2019年第二届跨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山南赛段起点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终点为拉萨市,全程高速公路。本届赛事起点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终点为山南市贡嘎县,途经349国道和206省道。赛道打造难度更高,后勤保障任务更艰巨,但349国道和206省道沿着雅鲁藏布江,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盛开,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可谓最美赛道。二是组成人员不同。2019第二届赛段参赛人员既有专业运动员也有业余运动员,业余运动员没有参与全赛段比赛,本届赛事只有专业运动员,技术要求高,专业性更强。三是赛事规格不同。2019年赛事为国际自行车赛,本届赛事升级成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赛事规模、规格、亮点全面提升。
(二)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将于8月6日至10日盛大举行,8月8日将在山南赛段开赛。山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及时成立赛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专项组,专班专职专责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同时制定《山南赛段运行方案》,多次召开会议,对各项筹备工作进行调度、部署、安排,紧抓快赶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加强环境整治。我市紧扣时间节点,加大工作力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推动赛道路面补修、减速带拆除、防护栏加固、指示牌规范等工作,着力打造最美赛道。同时,为确保赛道符合竞赛标准要求,我市于7月19日,组织50名自行车爱好者进行了一次赛道实地演练,各项保障措施按照正式赛事规模安排,根据反馈结果,全程安全有序,整体成效显著。三是加强服务保障。积极向上汇报衔接,精心做好食宿安排、食品安全、气象服务、道路安全、医疗保障以及宣传预热等要素保障工作,邀请有经验的第三方全程参与指导,着力提升筹备工作的全面性、精准性、专业性和时效性。截至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按照赛事组委会要求,正有力有序推进。谢谢!
【问题五】
中国网记者提问:
今年是第六次在林芝开设第一赛段,此次赛段做出了哪些调整,目前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赛事组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 白玛玉珍 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非常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交流。
首先,我代表林芝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群众,向大家长期以来关注林芝、宣传林芝、推介林芝,表示衷心感谢!
作为赛事近年来的首站,林芝凭借壮美的雪峰峡谷、森林花海景观和深厚的工布藏族文化底蕴,赋予赛事独特魅力,搭配完善的服务体系,已成为极具标志性的特色赛段。今年,林芝再次成为赛事首站,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林芝办赛能力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组委会对林芝市持续优化赛事服务质量的充分信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赛事组织水平,向大家更好展示新时代林芝的发展成就和人文风采。
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赛事筹备工作,严格按照自治区组委会部署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原则,全力抓好工作落实。为提高整体观赏性,赛段起点继续设在林芝市巴宜区工布公园,终点由往届的工布江达县调整至米林市卧龙镇卧龙村,赛程全长128.8公里,选手们将沿雅鲁藏布江、尼洋河,途经尼洋河风光带、南伊沟、扎贡沟等林芝知名自然景区,在竞技中感受自然之美,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目前,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环节稳步推进,赛事保障方面,启动赛道实地踏勘,重点检查路况、卫生状况和周边环境。制定医疗救护、交通疏导和应急处置方案,积极就住宿餐饮、交通车辆和氧气供应等事宜进行协调,保障参赛人员需求。启动赛事志愿者招募,重点招募具备户外救援、医疗急救经验人员,并提供专项培训。赛事宣传方面,组委会计划通过西藏广播电视台对林芝赛段进行全程网络直播,配套藏式歌舞展演、雅鲁藏布江生态体验等文体旅深度融合内容。最新动态可通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官网和赛事官方渠道进行查询。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组委会有力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林芝赛段定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
最后,真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多到林芝走一走、看一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林芝、支持林芝、推介林芝,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