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政务 > 权威发布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015年11月08日 21:03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新中国的辉煌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治区党委党校 普布次仁

    一、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社会完成了最伟大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变和崛起。在经济上,第一,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率先在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崛起,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在政治建设上,第一,确立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基,这就是体现立国之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第二,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第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等关系更加和谐。在文化上,第一,确立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方针。第二,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第三,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第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第六,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在社会建设上,第一,明确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第二,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三,把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布局。第四,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一次巨大的飞跃。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完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为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发展基础。社会主义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跨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谋长久之策 行固本之举

那曲地委政法委 斯 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当前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西藏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外部势力挑起的民族宗教纷争是世界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西藏的特殊区情要求必须加强民族团结。

    二、加强民族团结,加快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藏的第一要务不撒手,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

    (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 ”思想,切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局势稳定。在西藏,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就是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清达赖集团图谋“西藏独立”的反动本质,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与达赖集团斗争到底的信心,深入揭批达赖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同达赖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

    (三)依据宪法和法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人民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投身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贫穷落后面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水平。实践反复证明,西藏只有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西藏人民才能实现与全国人民一道走向共同繁荣,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西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西藏,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丰富内容,积极倡导和谐理念,着力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历史巨变 辉煌成就

    自治区发改委 泽 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这块古老、神奇、美丽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60年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地解放了西藏社会生产力。全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5.91亿元,年均增长10.2%。逐步建立起了农牧业、工业、商贸、服务等框架基本齐全、关联比较紧密的经济体系。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1978年以来,西藏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9.9亿元,年均增长18.6%。以青藏铁路、林芝机场为标志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2008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1.6万千瓦,电力人口覆盖率达到73%。各项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满拉、墨达、雅砻、江北等工程实施顺利,主要江河治理和城镇防洪设施得到加强。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惠及所有农牧民。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8.8%和88.9%。2007年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等5大社会保障体系。

    四、民生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8元提高到2008年的3176元。目前,全区有近20万户、100万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牧民基本实现定居;86%的建制村有了活动场所,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乡乡通传真”。“十一五”前3年新增农牧民用电人口55.85万人,81万农牧民用上安全饮水。

    五、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高原生态屏障得到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实效,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开始起步。目前,西藏已建立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40.8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4%,居全国各省份之首。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更加广阔。全面深化计划、财税、投融资、外贸金融、物价、粮食流通、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的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组织体系和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内引外联广泛开展,对外开放稳步推进。2008年,西藏进出口总额达到7.65亿美元,年均增长13.6%。

    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几点思考

    自治区党委党校 杜 莉

    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对西藏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和升华,是与党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治藏方略等一系列理论一脉相承的。

    一、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科学涵义。(一)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研究的理论视角。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是力求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西藏发展阶段性特征、充分把握西藏自然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异质同构平衡发展的互动模式。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在西藏这样的特殊民族区域的具体形式。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理论中关于区域发展具体道路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理论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实现西藏的现代化,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西藏从一个农业型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型现代化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二、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特点。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发展理论。作为一种西藏的发展理论,是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治藏方略的理论凝结。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英明领导下,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成立自治区,推进改革开放,历经“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树立了党在西藏工作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我们党在推进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党的基本理论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历史承继内在统一、科学完整的中央治藏方略体系。

    三、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根本遵循。(二)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根本保证。(三)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一二三”经济发展战略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根本途径。(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努力实现长治久安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基本前提。(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根本目的。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意义和任务

    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王春焕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爱国主义承担的任务来看,在西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一)西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历史背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西藏各族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藏族先民与各族先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近代,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西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条件。

    (二)所谓“西藏独立”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

    所谓“西藏独立”是上个世纪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统一空前加强,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其他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空前增强。可是,西方反华势力与达赖集团始终没有放弃“西藏独立”的图谋。这是西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条件。

    二、西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西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承担的重要任务,决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维护国家统一是西藏各族人民的重大职责。从和平解放至今,西藏各族人民始终心系国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必须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迫切需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代表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是爱国主义在西藏的具体实践。

    三、西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一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二是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三是加强中国历史认同教育。四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五是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二)大力培育“两个意识”。一是培育国家意识。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要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牢固树立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欣欣向荣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的意识。

    二是培育公民意识。通过培育公民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民主改革是一场伟大变革

    西藏大学 许广智

    西藏的民主改革是一场彻底埋葬封建农奴制度的伟大变革,为西藏社会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民主改革废除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为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提供了社会前提。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深刻变革了旧西藏的生产关系,使西藏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使昔日饱受农奴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保障的广大农奴,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第一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二,民主改革废除了西藏的封建土地制度,为西藏劳动人民获得翻身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改革废除了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牧民个体所有制;改变了农奴在农奴主强迫下劳动,没有生产积极性、消极怠工甚至逃亡的状况,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牛羊,生产和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改变,彻底瓦解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为广大农奴和奴隶拥有基本自由、基本人权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三,民主改革在西藏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为西藏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政治保障。1959年10月30日,西藏工委根据西藏的情况,发出在民主改革中建立各级政权的指示。随后,各地采取委派的办法,建立县、区人民政府,有的地方还召开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县乡人民政府成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建立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牧民协会、平叛保畜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四,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劳动人民实现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使西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得到了保障。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都由藏族公民担任。西藏自治区各级检察院和法院的主要负责人也均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


    五十载“三农”谱华章

    自治区农牧厅 次仁平措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5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西藏农牧业经济和农牧区工作主要取得了八大历史性成就。

    一是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200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76元,比1978年增长1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85.36亿元。目前已有20万户、100万农牧民通过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住上安全舒适、宽敞明亮的新居。

    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8年全区农业产值达88.17亿元,比1959年增长60.2倍。全区粮食、油菜总产量分别比1959年增长4.2倍和21.8倍;肉、奶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3.86倍和2.1倍。同时狠抓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菜篮子”生产,初步缓解了西藏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三是农牧业和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到2008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30余万亩,完成改造低产田130余万亩,人工种草85万亩,草场围栏4000余万亩。

    四是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从2004年开始,自治区集中安排8.64亿元,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初步形成了藏西北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以“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为主的禽蛋奶菜产业带和以藏东为主的林下资源产业带。

    五是农牧业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的综合增产增效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到2008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36%;推广主导品种面积达13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82%;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213.9万亩、196.2万亩和163万亩。近年来每年培训农牧民25万人次以上。

    六是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到200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数达970家,共扶持和培育了13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其中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50余家地(市)级龙头企业。全区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总收入达34亿元,其中劳务输出收入达11亿元,劳务输出总人数达70万人次。全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90余家,入社农户2.6万户,带动农户4.55万人。

    七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在家庭经营责任制基础上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 2005年,又确立了“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促进了西藏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深化农牧区流通体制改革方面,放开了畜产品、土特产品价格和市场;对粮食收购执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政策。

    八是农业立法、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50年来,先后审议通过并执行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数十部地方性法规,切实加快了农牧业的法制化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