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政务 > 权威发布

西藏引擎与世界市场

2015年11月08日 21:03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李春华
分享到:    

    8月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主持召开了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由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玉英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今天区直宣传文化系统组织集体学习很及时,对我区的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讲话》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同时,强有力地提出了“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向何处去的历史高度,在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向全党发出的总动员令,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下面,我就学习《讲话》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认识。

    一、我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

    这个定位应该放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战略任务上。跨越式发展是在后发优势上的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不一定遵循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路子、传统的现代化实现方式,而应依据自身的自然禀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转型和突破。西藏的跨越,应该从文化和文化产业上下大功夫。西藏最丰富、最有异质性、最具有竞争力的还是大文化资源,这是最有弹跳力的能源,走新型无碳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唯一可以发挥不可估量作用的资源,并应尽快使这个资源成为全区现代经济的引擎。同时我们还要引进和培育先进文化,“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加大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品牌文化、管理与营销文化等方面的含量,没有文化支撑的行业成不了气候,没有文化元素的产品发展不起来。所以,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把战略目标放在文化产业上,大力培植和释放、激活文化生产力,以文化经济为支撑实现现代化;二是要在三大产业体系里,全面夯实和楔入新的文化基因,使三大产业发酵,发生质变,提高单位产量的内含和附加值,引发全球市场。

    实现长治久安的最大良方,就是“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路径。以文化和文化产业为芯片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既不会破坏社会心态,又不会破坏自然生态,这就是实现长治久安坚强的社会与物质基础。

    二、西藏发展的理想模式暨在全球的定位

    从全球经济规则和世界社会发展格局上看,把西藏定位在“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非常科学、恰当,无论是从地理资源,还是从人文资源上看,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地方与之媲美、抗争。把西藏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圣地”,除发挥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外,更大程度上要发挥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全国援藏、全国一盘棋、全球瞩目的社会与市场优势。世界级旅游“圣地”的内核是在文化上,圣洁、纯净、原始、苍穹、大美、高尚等等,都是西藏圣地文化的生命特征。将西藏设定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既是西藏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个文化名片,全世界都稀罕。

    三、如何支撑“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世界级的品牌

    答案还是文化。首先,重心下移,把眼光锁在全区691个乡镇上。依据各乡镇不同的禀赋、特质与全国、全球配对,打造出691个星座,产业方式和产品形式各不相同,相同的就是都有文化元素、文化特征,“这个文化”也不同于“那个文化”,千姿百态、星罗棋布,其目的就是以经济资源文化化、文化资源经济化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培养基层群众的经济“造血功能”,实现自主、互助、开放、开发式的惠民经济,同时拓展了老百姓的视野,促进观念转变,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促进社会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快速发育和提升。其次,着力打造七地市核心文化旅游平台,这个平台肩负着消费、承载、吸纳和转移、带动、影响的功能,并能有效消化和转化本地区的综合资源,以大旅游的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构造文化产业观光走廊。适应旅游的需要,沿神山圣水,依据自然布局,通过合作、合资、许可经营等现代经济方式,实现整个区域的经纬穿透、纲目并发。


    四、我区文化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单纯的文化业态上讲,教育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图书市场、旅游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市场、艺术品市场、手机网络市场、国际贸易市场——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在此方面,我区还很不完善。这个市场体系是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的基本纽带,发育还很不成熟,制约了文化产品的教育与商业两种功能的发育和延伸、裂变,也是文化基础条件软硬两方面还缺位的一种现实体现。

    从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上讲,粗放式、自发式和垄断式经营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会使我们失去先机,应加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破茧化蝶。当务之急,是以多种方式组建骨干文化企业,在政府的统一有序指导下,加强集约化能力、资源配置与开发营销能力,下好先手棋,掌握这一事关几十年、上百年民生大计之博弈的主动权。在核心要素上,人才、资源、管理、政策还远远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世界“圣地”这一世界级的需要。应争取和创造一切有利环境和条件,来吸纳一切进步和积极的生产要素向西藏内敛、聚焦,其方式可以本土落地,也可以异地生根,统筹发展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以保证西藏文化资源最大程度的科学利用和全球经济最大化。

    五、如何选择文化发展战略

    当务之急,应该抓紧制定“内核优先发展战略”、“外缘融合战略”、“创新整合战略”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其中“标准化发展战略”是核心战略,这是一个以文化知识、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权为基本元素的战略,成本低、收益高、影响大、实效长、份量重的文化产业业态,实际上是靠规矩规则坐收红利。发达国家和地区掌握了工业标准化的发单权,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完全有可能通过思想大解放、放胆发展生产力和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率先赢得“文化标准化”这种新型经济的主动权。

    六、如何选择文化体制改革路径

    西藏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文化事业任务重、人手少、情况特殊,其改革的路径不可能照搬内地一些做法,甚至是成功做法,要根据西藏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帮助下,积极稳妥地探索西藏式“文改之路”。文化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体制是制度的具体体现,而机制是体制的运行规则。我们应该以文化改革的精神为指导,在机制创新、激活内部动力这一微观层面下大力气。同时,应不遗余力地创新体制,大力培植和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使之加速与高技术融合,争取高端特殊政策,争取高位市场份额,发育和壮大西藏文化产业的全球“下单”和“接单”能力。毋庸置疑,西藏文化资源的特质性决定了西藏文化产品巨大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壮美的生命力。

    我们坚信,在中央精神的鼓舞和总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而正确的领导下,西藏一定会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东方文化圣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红色圣地。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精神充实、情趣高尚、生活富裕、灵魂纯洁,沐浴在香格里拉的花园里,共享着遍地的格桑花,生活在蓝天白云、扎西德勒的和谐社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成功展示出许多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现方式,如“深圳模式”、“浦东模式”。时代已赋予西藏人民重大的历史挑战和机遇,必将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西藏模式”,这个模式是无碳经济、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现代化实现方式。

    (作者为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