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政务 > 人事任免

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十大优秀青年”候选人事迹简介

2015年11月08日 21:03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颜吉林

    男,汉族,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64 年7月出生,现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工程师。

    颜吉林同志常年坚持在海拔4000 米以上地区工作。从羊八井地热田会战到阿里热能开发,从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到区内各地农灌井施工,都凝聚了他辛勤的汗水。1989 年冬天,为制服羊八井热田Z K208 孔特大井喷,在水温高达175℃,能见度不足600 cm ,水气喷高几十米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率先冲进气流区到井口中心,用经验和意志制服了羊八井热能开发史上最大的一次井喷,保住了发电潜力9600 千瓦的 ZK208 孔井下设备,使近千万元的井下设备免受损失。被誉为高原“铁人”。

    2000 年,青海省某地质队因生存条件原因终止了与中科院在阿里的盐湖开发协议后,他知难而进,带领职工开发阿里地区盐湖资源的任务,并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6个多月的时间,共施工40余口钻井,完成钻探工作量530米。为阿里地区盐湖矿产资源变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2002 年,他又承担了中日西藏羊八井J ICA 项目的钻探施工任务,并以扎实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带领职工攻克困难,排除事故,使施工顺利进行。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自治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中日西藏羊八井J ICA 项目全面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娄源冰

    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65 年2月出生,现任西藏大学数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娄源冰同志十分注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通过对比讲授的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娄源冰同志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1995 年、1997 年娄源冰同志连续两年荣获西藏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1996 年被评为西藏大学教学能手;1996 年、1999 年、2000 年三次被评为西藏大学的优秀共产党员;1997 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 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2001 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娄源冰同志多年来积极从事科研工作,自1992 年以来,先后在区内外省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1993 年荣获西藏自治区首届青年科技奖。2000 年作为主要承担者之一,承担了由世行贷款资助项目《加强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与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娄源冰同志2000 年被自治区人事厅确定为西藏自治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罗洛

    男,藏族,中共党员,初中学历,1967 年3月出生,现任林芝地区米林县羌纳乡巴嘎村村党支部书记。

    致富思源的乡村企业家罗洛同志,没有忘记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和父老乡亲,更没有安于现状,立志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1996 年,罗洛同志当选为羌纳乡巴嘎村村委会主任,在任期间,帮助乡卫生院建立了娘龙村、巴嘎村两个合作医疗点,解决了大部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他还自己投资3万元,为巴嘎村3户贫困户新修住房,帮助同乡的才巴村和哲玛岗村新修建了文化室。

    2002 年罗洛同志当选为巴嘎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勤奋工作。巴嘎村的木材、劳动力资源丰富,他带领大家建起了一座无节木家具厂,在成都开办了家具销售部。之后投资180多万元在八一镇修建综合服务楼主要经营门面出租、旅馆、娱乐场所等。

    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罗洛同志深刻体会到群众的用电难问题。目前他又在筹备修建电站,以解决五个村的用电难问题。

    陶宏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4 年10月出生,现任驻藏某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陶宏同志1983 年10月入伍,1987 年从空军后勤部学院汽车分队指挥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进藏,在驻藏某部汽车连任排长,当年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全排荣立三等功。1991 年1月他担任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指导员。在海拔5374 米的甘巴拉雷达阵地,他带领官兵艰苦创业,创造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期间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牷被空军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92 年、1993 年连续两年被空军评为“百名优秀基层主官”;1993 年9月,陶宏和该站站长一起被成都军区空军评为“一对好主官标兵”;1993 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1993 年——1997 年当选为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1996 年——2001 年当选为西藏自治区青联委员。

    尼玛顿珠

    男,藏族,1970 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现任自治区话剧团四级编剧。

    尼玛顿珠同志始终力求在艺术创作上实现新的跨越,至今已发表作品达100多部(篇),其中包括38部舞台剧和62篇文学作品,11首歌曲。小品《百花园的开张》、《市场一角》、《快乐的女孩》,歌曲《巴桑普赤》、《我的后藏》,单口相声《说句心里话》等都是我区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节目,其中部分作品获得全国和全区大奖。

    大型话剧《情满草原》是他的代表作,该话剧是我区近年来文艺创作上难得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本。《情满草原》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和自治区级大奖。他的小说和散文也是以独具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在我区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加永仁青

    男,藏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3 年5月出生,现任自治区拉萨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在拉萨监狱这个特殊的单位,加永仁青带领干警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开展犯人新生运动会、新生救助金、“568”、“四个一”等帮教系统工程、开设特殊学校,使许多犯人摘掉法盲、文盲的帽子,改好率达98%。近两年率先实现了无犯人逃脱、无狱内重大事故、无犯人非正常死亡、无干警重大违纪现象发生的“四无”佳绩。他心系监管安全,累计同各类罪犯谈话达800余人次,亲自参与和组织抓捕逃犯16人次,有力地打击了罪犯的嚣张气焰。

    为进一步做好监狱工作,他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他撰写的《影响监狱工作的三对矛盾及对策》在西南政法大学培训时被评为优秀奖、被中国人文科学法律中心期刊评为一等奖,真实反映拉萨监狱管理教育改造工作的《此地无需证言》、《警徽在雪域闪光》被《中国监狱网》、《西藏法制报》、《中国西藏》以及美国《华人世界》杂志连续转载,维护了中国监狱的形象,有力回击了西方反华势力对西藏监狱及中国人权问题的歪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

    普桑

    男,藏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1 年6月出生,现任那曲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

    1997 年冬,那曲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雪灾。虽然从中央到全国各省市都大力支援那曲抗灾,但抗灾物资中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普桑同志先后两次到雪灾最严重的第一线(聂荣县),到灾区牧民中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了大量的物证样品,很快让不法商贩受到了法律的制裁。1999 年10月,普桑同志带领全体战友一举抓获了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3名毒贩,从而破获了那曲有史以来的第一起贩毒案。1999 年12月,他和战友们通过调查破获一起猎杀野生动物案件,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缴获150张藏羚羊皮、24只野牦牛头、一张狗熊皮。此案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0 年在虫草上市的季节里,那曲镇发现了不少假钞,他带领干警和使用假钞的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最终抓获3名贩卖假钞的犯罪嫌疑人,缴获假钞28000 元。普桑同志所领导的浙江路派出所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02 年被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公安厅授予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他本人被评为第二届“那曲地区十大杰出青年”,获得3次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被上级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许概

    男,壮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5 年10月出生,现任驻藏某部班长。

    自入伍以来,许概同志始终按照军委江泽民主席“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军事、政治、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科技大练兵活动,先后作了20多万字的笔记,撰写300余篇12万字的心得体会。研究出了部队在高寒山地条件下以劣胜优打敌坦克的3种方法,取得了“车载25高炮弹链回收装置”和“炮塔密封圈革新”两项成果,得到了总装备部和成都军区领导的肯定与好评,为提高装甲车快速反应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连队战友们一道研制的装甲车炮弹装填自动充气装置正在试行之中,此项发明成功,将进一步提高装甲车的机动作战能力。在他的直接参与下先后排除了装甲车较大疑难故障50多起,为部队节约维修经费10多万元,确保了几次重大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998 年冬,许概参加了那曲抗雪救灾行动。在救灾过程中,他从雪窟中救出了30名藏族同胞,还将自己平时的积蓄捐赠给了藏族同胞。他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3等功,一次被评为“优秀团务工作者”。2000 年被成都军区政治部评为“学高科技知识、做高素质军人”先进个人;2002 年4月被成都军区评为“第三届军区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2 年7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强巴云丹

    男,藏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6 年5月出生,现任拉萨电视台文艺部主任。

    强巴云丹同志在担任记者期间,认真工作,采写新闻稿件2000 余条,其中反映拉萨市场酥油供需矛盾的《吃酥油难》、反映节日市场《节日市场喜忧参半》等稿件得到电视观众的好评,受到自治区宣传部等单位的嘉奖,1993 年被评为“全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7 年西藏的分裂主义分子内外勾结,有组织、有预谋地在拉萨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9·27”和“10·1”两起反革命骚乱事件。10月1日,强巴云丹同志与另外一名同志赶赴事发地后,不顾个人安危,纪录了分裂主义的罪恶行径。随着事态的恶化,人民警察和记者成了暴徒们攻击的对象,雨点般的石头开始砸向他们,派出所的楼群燃起了大火,而他们毫不畏惧,坚守岗位,拍摄的一幅幅真实画面,为揭露分裂主义分子的罪恶行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002 年首次担任春节、藏历新年晚会总导演的强巴云丹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使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年在他的组织导演下,先后完成了拉萨市迎“十六大”电视文艺晚会《高天厚土颂辉煌》、申奥专题《百米哈达情系北京》、《高原绽开文明花》等一系列歌颂党、歌颂民族团结、歌颂改革开放的好片子。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2 年10月被拉萨市委、市政府授予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达瓦泽仁

    男,藏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8 年9月出生,现任昌都县如意乡党委书记。

    达瓦泽仁同志所在的如意乡,条件并不如意。他上任时,全乡10个行政村只有两个行政村通了电。他四处奔波,八方联系,积极从有关部门争取修建电站的设备和资金,并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修电站、修公路,用了大半年时间,解决了群众照明和进城难的问题。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积极地想办法找门路,鼓励青壮年到外地打工,仅去年如意乡的村民在妥昌公路打工就挣了160多万元,改变了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为了提高如意乡粮食总产量,他不仅亲自带领700多名劳动力,改造低产田,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去年,全乡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改变了以往吃粮靠救济的局面,使全乡农民都有了余款余粮。

    余跃勇

    男,汉族,中共党员,初中学历,1978 年10月出生,现任武警西藏总队林芝地区支队一大队八中队排长。

    余跃勇同志入伍以来,自觉把部队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争当“忠诚卫士”,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军事技能,摸索科技练兵之道,掌握了新形势下管兵带兵方法;时刻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经常带领战士为福利院的孤寡老人们挑水劈柴,洗衣缝被。自1998 年以来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4200 余元。在2000 年的易贡抗险救灾战斗中,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先后营救藏族同胞16人,搬运粮食1000 余公斤,搬运土石50余方,捐款300 多元,被自治区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领导和一线官兵誉为“新时代的铁人”。他因功勋卓著,荣立一等功1次,并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易贡抢险救灾先进个人”。2001 年7月,荣获武警总部“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不仅如此,余跃勇同志热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5次受到嘉奖,1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赵新文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3 年4月出生,现任武警西藏消防总队拉萨市消防支队一中队中队长。

    赵新文同志从甘肃参军到西藏,成为西藏消防部队中的普通一员,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11年来,他曾先后被支队和总队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被自治区政法委评为“西藏自治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被自治区公安厅评为“2000 年度全区优秀人民警察”;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全国十佳消防指挥员”。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他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部队在抓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方法,有针对性地结合拉萨消防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2000 年11月12日拉萨市南方广告公司出租房重大火灾中,他英勇善战、科学指挥,与官兵们协同一致,战胜了火灾。2002 年7月拉萨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附近河堤突发险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他奋不顾身地带头跳进洪流中,和战友们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人墙,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力战斗,终于控制了险情。

    参军1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视驻地群众为亲人,还先后向贫困地区捐款5000 余元,累计献血2000 毫升,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在队一分钟,干好六十秒,闪光在岗位,奉献在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张海芳

    女,汉族,大学学历,1972 年3月出生,现任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

    张海芳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深入基层,指导群众科学生产。1997 年在贡嘎县甲竹林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期间,她认真努力工作,不辞劳苦,使该镇的农作物单产从320斤提高到450 斤,亩产增长40%以上。2000 年至2002 年在堆龙德庆县东嘎镇农牧结合点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时,她累计下乡500余天,积极为当地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想办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订单农业、农畜产品加工业、蔬菜及花卉产业,使该镇农业结构和产量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种植业总收入达709万元,比1999 年增长69%,粮、经、饲种植比例达7∶2∶1。

    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张海芳在下乡蹲点期间,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训当地干部群众4300 余人次,使当地的农技普及率达85%以上,80%以上的农民群众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科技在当地农业中的贡献率达45%以上。

    张海芳同志还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先后撰写了《朗县辣椒种植》、《西藏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等论文。

    罗布

    男,藏族,高中学历,中共党员,1965 年3月出生,现任仁布县达热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达热瓦工程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承建土木结构的小型建筑物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建设项目,把几十人组成的建筑队,发展到现在拥有职工485人,固定资产9683 万元,年平均完成建筑产值3800 万元以上,上缴税金百万元以上的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取得了房屋建筑、水电水利、公路桥涵总承包二级资质等级。

    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十几年来他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回报社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每年带领当地群众500多人参与施工,增加群众收入300多万元。他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抗洪救灾等方面所捐赠的财物共折合人民币190多万元。

    在罗布的带领下,该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第一”的宗旨,诚信经营,自1995 年以来,已连续7年被评为日喀则地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连续6年被评为自治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9 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授予“全国文明乡镇企业”称号,1999 年6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7 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2002 被国家农业部、工商总局先后授予“全国乡镇企业诚信守法先进单位”、“全国光彩之星”先进单位称号。

    马荣华

    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大学学历,1965 年12月出生,现任林芝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马荣华在林芝人民医院工作期间,踏实工作、勤奋钻研,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先后成功开展了气管插管术、支气管插管术、骶管麻醉、单侧腰麻、中心静脉压监测等10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林芝地区人民医院的空白。

    1997 年,墨脱县一名患者因急性阑尾炎住进墨脱县医院,而墨脱县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墨脱县向林芝地区人民医院求助,接到求助消息后,在墨脱县附近调研的马荣华立即徒步赶往墨脱县。当时正值雨季,他一路顶着暴风雨,不顾泥泞和崎岖陡峭的危险山路,不顾蚂蝗和毒蛇的威胁,翻山越岭到达目的地。由于长时间在雨水中行走,他的双足出现严重浮肿,他忍着病痛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为病人实施了手术,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从医十四年来,马荣华同志认真对待每一项医务工作,从未发生一起差错事故和医疗事故。他在业务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撰写的《128例单侧腰麻醉临床体会》论文获新世纪第二届学术论文一等奖,并被《中国新世纪精英文库——医科经典》收录;参加编写的《林芝地区人体健康与气象分析》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卓锋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5 年2月出生,现任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西藏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

    1999 年邮电分营后,卓锋同志被聘为邮电职业技能鉴定站副站长,全面负责电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早日实现窗口工种全员持证上岗,卓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六个地区,完成了全区5个工种近600人的鉴定工作。

    2000 年移动分营之初,他认真分析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发现公司人力资源存在“总量偏多,专业素质偏低”的两偏问题。通过认真思索,根据移动公司的人员现状提出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整体素质”的总体思路和“内退一部分、下岗一部分、培训一部分”的具体办法,并制订了相关实施方案。2000 年底,公司实施内退办法,内退人员90多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3%。该方案的实施,使移动公司职工平均年龄下降了一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了九个百分点,中专学历提高了四个百分点,初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也提高了四个百分点,素质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公司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 年,针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卓锋同志又及时提出建立“不断创新,永远变化,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西藏移动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并制定了人力资源“十五”规划,决定在移动公司实施人力资源“139工程”。当年即出台了20多个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薪酬激励、教育培训、考核、竞聘上岗等多项全新的改革。正因为卓锋同志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举措,西藏移动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不断突破,西藏移动人力资源工作已经走在了自治区各行业的前列。

    德庆曲珍

    女,藏族,大学学历,1963 年11月出生,现任自治区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长期以来,德庆曲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98 年,德庆曲珍引进了微机打印机作为填图设备的气象自动填图系统,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后投入使用,结束了长期以来繁重的手工填写天气图历史。

    1991 年她参与西藏自治区区级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总体方案及绘图仪填图系统的设计工作,和同事们一道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 年到1995 年,为进一步提高全区的气象服务工作水平,德庆曲珍开始承担气象局计算机网络子系统的完善工作,1995 年5月完成了政府同城远程工作站的建设,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第一手气象预报信息提供了科学依据。1997 年到1998 年,她组织并参加完成了《西藏“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工程技术使用手册》;1999 年又负责完成了短波单边带数传通信、D ECNET 网拉萨远程工作站、实时资料建库、气象自动填图等子系统的移植工作和整个新旧网的切换工作;配合主站完成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2000 年问题的升级及小型机、交换机、拨号服务器的安装配置;主持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区级网络互联改造》课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为自治区气象局提高气象服务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阿诺

    男,藏族,1964 年1月出生,现任那曲地区比如县香曲乡丁嘎村村委会主任。

    1992 年,阿诺同志担任丁嘎村村委会主任后,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经过6年的艰苦创业,使昔日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今日人均收入达1914 元、实现“五通”的双文明先进村。

    要致富、先修路。为解决制约丁嘎村发展的交通问题,阿诺上任伊始,就带领全村劳动力在悬崖峭壁上开始开凿公路,经过3年的努力,一条3200 米的公路全线贯通。

    打通了通向外界的道路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诺同志又带领乡亲们跋山涉水竖起了30多根电线杆,把光明带进了丁嘎村。1999 年4月,阿诺同志又请来了工程技术人员铺设了一条800米长的引水管,将水引到了村子。随后,他又带领乡亲们筹资备料,架杆铺线,使村子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实现了“五通”目标。为使丁嘎村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出新的步伐,阿诺带领乡亲们建立了扫盲学校及民办小学,积极向群众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并大力发展农、牧、副业等多种经营,为群众致富开辟了多种途径。

    彭跃立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5 年6月出生,现任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

    1998 年11月,彭跃立同志带着精兵强将进藏,负责管理昌都昌津大桥施工项目,经过严密组织、科学管理、精心运作,该公司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受到了昌都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后续承建的昌都镇道路改扩建工程、昌都交通局综合楼、办公楼,分别被评为“昌都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优质样板工程”和“安全现场管理工程”。项目部被评为昌都地区唯一的自治区级“优秀项目经理部”,并荣获“昌都地区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突出贡献企业奖”。

    2002 年7月,彭跃立同志又开始负责对青藏铁路28标段的线路勘察、营区选址、申报批文、购买材料等施工管理任务。在工作中他身先士卒,与职工们一起平整硬化地坪2400 平方米,修建砼拌和料场两座。为保障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他组织安排质量、实验等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30余人次,组织项目部的有关人员一起就读耐久性混凝土夜校。为保证青藏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他提出了“合格不是目标,必须达到优质”的口号并带领职工认真搞好标准施工。2003 年年初,在从未施工过的耐久性混凝土项目上,他们测算设计的几项配合比,经青藏铁路总指耐久性混凝土中心实验室测定全部合格。

    程红彬

    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 年6月出生,现任中铁十六局集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高级工程师。

    2000 年7月,集团公司决定由程红彬同志全权负责青藏铁路工程投标工作,并确定他为该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长。经过科学分析研究,他把竞争目标锁定在位于唐古拉山脉深处的十六标段。为了这必胜的一标,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三次徒步勘察现场。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十六集团公司的名字同青藏铁路二期最大的十六标段连在了一起。

    攻克青藏铁路高原冻土施工技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程红彬积极带领技术组进行攻关,望唐车站处在沼泽冻土地带上,受冻融影响大,程红彬同志带领技术人员设计了几个方案,经过认真测算研究,认为基础格室加强技术更适合现场情况,果断采用了该技术,效果良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修建青藏铁路有许多扶贫项目,十六标段先后与那曲地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使用当地剩余劳力1000 多人次,不仅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许多藏族同胞学会了电焊、驾驶、混凝土拌合等技术。

    为实现了集团公司提出的“上得来、呆得住、打得响”的目标,程红彬同志带领全体参建职工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发扬“吃苦在高原、奉献在高原、建功在高原”的精神,在短短4个月的有效施工期内,完成投资2亿8千万元,月均7000 万元,创造了集团公司各地施工单位月完成投资的最高纪录。他本人也荣获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劳动模范”、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被那曲地委、行署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