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开展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三日
关于开展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意见
自治区农牧厅
(2005年4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意见》和全区农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业基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狠抓提高粮油单产,努力将增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能力,经研究决定,2005年至2010年,在全区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挖掘单产潜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区的粮油生产虽然连续17年获得丰收,但生产质量差,单产水平低,2003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216公斤(标准亩),而青稞平均亩产20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86公斤,油菜平均单产95公斤,因此提高单产具有较大的潜力。
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增强科技支撑农牧业发展能力和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我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农牧业发展的能力,与全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目前科技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低10多个百分点。
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推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才能压缩品质较差、产量较低的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优质高产青稞、油菜种植面积;才能调整出一部分土地来种植饲草、饲料作物,为农区畜牧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才能调整出一部分土地来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提高耕地的产出率。
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过程,也是多部门整合资源,进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过程。
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既提高了单产,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有近期的直接利益,更有长远的综合效益,促进粮油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指导思想、重点任务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动力;以加强领导、政策扶持、调动农牧民积极性为保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强化服务措施,抓好示范带动,突出关键环节,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确保粮油单产稳步提高,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确保农牧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
(二)重点任务与目标
1。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合有关部门的资金和项目,调动农民投劳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综合改造、机械化耕作和农田林网建设等力度,使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明显提高。
2。增强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能力。整合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推广以优良品种为重点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使全区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有明显增强。
3。稳定提高粮油单产。从2005年至2010年,全区粮油单产在2004年基础上,粮食主产县(市)年均亩产提高8公斤以上,其它粮食生产县年均亩产提高5公斤以上,全区粮食亩产年均提高6公斤以上;油料主产县(市)年均亩产提高10公斤以上,其它县年均亩产提高6公斤以上,全区亩均提高8公斤以上。
4。加强优质青稞、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在粮油主产县(市)建立优质青稞、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达到既要高产保量,又要符合无公害标准,使粮油品质逐年提高。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青稞、油菜特色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稳定提高粮油单产的基础上,优化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腾出耕地资源,发展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和特色产业,实现全区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6。提高粮油品质和质量。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同时,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全面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三、关键性措施
(一)科技推广措施
1。推广优良品种技术。种子是农业生产发展最主要的基础性因素。切实加强种子工程建设,提高良种生产能力,促进良种覆盖率、统供率和包衣率逐年提高。一是确定主导品种。2005年,青稞主导品种为藏青320号、喜玛拉雅19号、藏青148、藏青25;冬小麦主导品种为巴萨德、山冬6号;油菜主导品种为藏油5号、山油2号。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实行主导品种推介制度。二是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由自治区农牧厅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片实施。其中,一级种子田1万亩,二级种子田13万亩。在粮油生产核心区域建成固定的以良种繁育为内容的种子生产专业乡村,建成高标准相对固定的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繁育、种子加工和统供水平与质量,逐步做到种子生产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化。三是以良种繁育基地化推动粮油作物种植的区域化。在25个粮油主产县(市)基本达到一个乡(镇)种植一个主导品种,形成优质青稞、小麦、油菜优势产业区,使主产县(市)的粮油生产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推广以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全苗、均苗、壮苗为主的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一要施足底肥,保证墒情;二要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三要全面推广油菜单播技术,确保合理密植;四要使用精选、包衣、加工后的种子,适时播种,确保苗全、苗均、苗壮,为增产打好基础。
3。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要加强病虫鼠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二要加强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田间杂草的防治力度;三要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提高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水平,确保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草鼠害损失。
4。推广地力建设技术。一要采取国家投资、农牧民投劳相结合,加大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土地平整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认真落实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切实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三要推广机械深耕细耙技术,改善土壤结构;四要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大力开展积造农家肥,推广作物秸秆过腹还田、高温堆肥技术,提高有机肥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五要改革耕作制度,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广轮作倒茬、复种绿肥培肥地力技术,确保粮油作物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发展。
5。推广农业机械作业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耕翻耙地技术,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全区农田机械耕耙面积要达到70%以上。二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化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全区机械播种、施肥面积达到80%以上。三要推广机械收割和机械联合收割技术,做到适时收割,及时抢运、抢打、抢晒归仓,严禁收割后长期堆放田间地头,防止发芽、霉变,降低粮油质量,做到丰产丰收,保证质量。
6。推广农作物肥水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多收少收在于“管”,要加强先进实用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加强农田的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为农作物增产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及时制定、落实防灾减灾预案,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7。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质量技术为基础,制定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供种、统一肥料供应和使用、统一用药,逐步规范生产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基本手段,逐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粮油品质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8。加大对农牧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与指导力度。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是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粮油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计划,要通过实施科技项目、“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高产优质等内容,层层开展技术培训;要改进培训方法,增加对农牧民培训的覆盖面,提高科技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一是要按照乡(镇)要有技术骨干、村(组)要有科技示范户、农户要有科技明白人的要求,对基层干部、户主、农民技术员的培训,特别是把加强对年产粮油200万公斤以上乡(镇)村干部、农户户主作为培训重点,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加大现场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大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种田大户或专业户的科技培训与培植力度,使他们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农牧民科技素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9。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点)建设。自治区、地(市)、县的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既要抓面上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也要抓好科技示范点建设。科技示范点建设要在规模、先进实用技术和效益上下功夫,形成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广大农牧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看点”,真正起到规模示范和样板的作用。
(二)政策激励措施
在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组织、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调动广大农牧民、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整合资源,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涉农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紧密协作,围绕提高粮油单产目标,整合资金、人才和科技资源,形成大合作、小分工的格局,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水利部门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农发部门要在安排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时,优先安排粮油生产基地建设。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委、财政、农牧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及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科技部门要在农作物育种、新品种试验示范、原原种与原种繁育、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突出技术创新抓突破,先进技术抓消化吸收与推广,实用技术抓普及,狠抓良种繁育展示、丰产示范田、优质高产样板田等典型示范工作;要积极围绕主导品种、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产行为规范、优质良种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全方位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科技攻关,开展对农药残留以及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限量标准的研究,深入开展农作物安全生产以及病虫害有效防控的技术研究。农业科研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农作物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原种繁育作为科研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切实加强优良品种的储备能力,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各地(市)、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因地制宜,重点围绕提高粮油单产目标,集成一批配套技术,组织一批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承包、科技服务、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抓住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契机,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狠抓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2。落实直补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在提高粮油单产行动中的积极性。农牧民是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意见》(藏党发〔200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尽快研究制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油直补和农机具直补的办法。继续实行粮油作物良种补贴和化肥补贴政策。各地(市)、县,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把一系列扶持农业、惠及农牧民的政策宣传到基层和农民中,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政策效应;另一方面要狠抓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创新工作机制,把扶持政策与科技推广挂钩、与增产挂钩,充分发挥政策在促进粮油生产中的作用。要把惠农政策与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粮油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在提高粮油单产行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层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是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在工作中,要把基层干部与科技人员共同进行联产技术承包结合起来,要实行国家技术员包乡、村,农民技术员包户;要把国家技术人员的责任与农民技术员的作用结合起来,使他们优势互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国家技术员的带动和农民技术员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要把粮油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技术联产承包。自治区农牧厅将协商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设立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奖励基金,年度评选一次。对在提高粮油单产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在实施项目和技术指导、服务有创新的可申报科技进步奖,并将他们的业绩与职务、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对基层干部在提高粮油单产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仅要给予荣誉奖励,还要给予物质奖励,使他们在带领广大农牧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粮油单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组织管理措施
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一要加强组织协调领导。自治区各涉农部门要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切实抓好全区提高粮油单产行动工作的落实,要分工协调,加强检查指导,树立典型示范样板,组织专家咨询指导,做好总结和经验交流等工作。二要继续实行“粮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对粮油生产的领导。各涉农部门要将此项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的重点,强化对粮油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要突出抓好关键产区、关键农时、关键措施。三要细化各项管理措施。负责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协调、精心组织,把各项措施抓细抓实。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分析研究,一条措施一条措施地细化,一个季节一个季节的安排,一个地县一个地县的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要实行粮油生产目标责任制。各地(市)、县要结合当地实际,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目标和措施,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五要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和宣传。典型经验、典型事迹、典型单位、典型人物,要及时总结、及时交流、及时宣传报道,为推动全区提高粮油单产行动的持续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提高粮油单产的重要性,在行动上扎实高效地落实提高粮油单产的各项措施,坚决确保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