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西藏自治区召开了“西藏自治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加强环保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通过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全民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环境,全区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
水环境:
2002 年,全区主要江河和湖泊的水质状况继续保持良好。主要水质指标C ODcr 、“三氮”、重金属及毒理学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主要江河水系 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域标准,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域标准,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域标准。
湖泊 2002年,羊卓雍湖的水位保持在电站发电前的水位线以上,纳木错的湖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水域标准。
地下水 地下水依然是全区一要城(镇)的集中供水水源,各城镇中、深层地下水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总体上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62.8 万吨,与去年相比下降4.5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65.8 万吨,与去年相比上升7.18%;工业废水中C ODcr 排放量为1227.11 吨。
措施与行动 2002年,在继续对羊八井地热试验电厂的废水进行回灌的同时,开展了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和自治区、林芝、那曲地区卫生防疫站及自治区地方病研究所(孔子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污水治理工作。
大气环境:
2002 年,全区大气污染仍然以自然界的尘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状况 城市空气 2002年,拉萨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为2微克/立方米,年均值浓度为2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日均值浓度介于1—80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总悬浮物日均值浓度介于34—1590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255微克/立方米;降尘量介于1.33—3l.29/平方公里月之间。昌都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介于1—55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日均值浓度介于l—79微克/立方米之间,年均值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日均值浓度介于29—644微克/立方米之间。两市镇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超标率为35.2%。
2002年,拉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为144天,良为214天,轻度污染为7天,优良率达98%。
珠穆朗玛峰地区空气质量 2002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良好状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
酸雨 2002年,全区未出现酸雨。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3.56 亿标立方米,与去年相比下降9.6%。全区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49.7 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798.3 吨,与去年相比下降14.6%。
措施与行动 2002 年,完成了重点污染企业拉萨东嘎水泥厂、拉萨远大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粉尘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与2001 年相比,2002 年拉萨地区水泥粉尘的削减量为490吨。拉萨市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2002 年,我区继续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声环境:
2002 年,我区城镇环境噪声超标仍较为普遍,其声源构成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生活娱乐噪声仍占主导地位。
状况 2002年,拉萨市、昌都镇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的范围为一类区介于31.2—80.8分贝之间,二类区介于32.4—83.2分贝之间,三类区介于32.0—64.38分贝之间,四类区介于49.6—70.8分贝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拉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介于59.2—70.8分贝之间,年均值为67.4分贝,超标路段达10000米,路段超标率为18.9%。
措施与行动 拉萨市等主要城镇继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全区加大了对噪声污染、噪声扰民的监督管理与查处力度。
固体废物 我区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采矿弃碴。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是我区主要的城市垃圾。
状况
工业固体废物 2002 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含乡镇工业)为15.8 万吨,比上年下降10.2%,绝大多数外排。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未占用耕地。
城市垃圾 拉萨市、日喀则市共清运生活垃圾19.04 万吨,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
珠穆朗玛峰登山垃圾 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修建了2个垃圾箱,收集登山者和旅游人员产生的垃圾,由专人定期清运,使珠穆朗玛峰地区登山垃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措施与行动
2002 年,拉萨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日喀则、山南地区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开工建设。
草地/森林:
西藏自治区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偏少,60%以上的土地为草地(含荒漠化草地)。
状况
草地 2002 年,全区共有天然草地面积为8207 万公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5613.3 万公顷,网围栏面积约106万公顷。由于受全球环境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了草地沙化、石质化、低质化现象。
森林 全区现有森林面积7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3%,活立木蓄积量20.91 亿立方米。
措施与行动
2002年,长江上游“3县”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共到位资金25048 万元,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7967 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06 公顷,人工迹地更新466.7 公顷,封山育林5603 公顷。培育各类苗木300万株。人工模拟飞播(点、撒播)完成播种面积2058 公顷。
2002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75 万公顷,其中四旁义务植树606.32 万株,营造农田林网380.13 公顷,种植经济林木98.77 万株。完成封山育林11.81 万公顷,森林采伐迹地更新1740 公顷,新增苗圃育苗面积146.67 公顷。
截止2002年,全区共推广太阳灶11万台,太阳能采暖房23.7 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10.5 万平方米,修建微型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近500千瓦,光伏水泵13座,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近3兆瓦。太阳能的推广使用折合标准煤14.2 万吨,减少了对生物质能的消耗,节能效益达1.2亿元(当地价格),有效地保护了我区的生态环境。
2002年,拉萨市城关区、当雄县、昌都县、贡嘎县等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资1000 万元继续开展狮泉河盆地第3期治沙工程。
生物多样性“
我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物种 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达6400多种上(其中,维管束植物5700多种,苔藓植物700多种),隶属270多科,1510余属。有特殊用途的藏药材300多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 ITES )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9种。
西藏动物种类极为丰富。野生脊椎动物798种,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的1/3以上。西藏野驴、野牦牛、孟加拉虎、黑颈鹤、云豹、雪豹等45种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此外,西藏还有多种特殊的裂腹鱼类,其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488 种鸟类中有22种为西藏所特有;昆虫类近4000 种。
据初步统计,西藏水生生物中的浮游动物76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458种,昆虫208种,鳃足类56种;水生植物中硅藻类共计340种。
湿地 西藏自治区湿地面积为600余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9%,名列我国首位,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及江河源头。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2 年底,全区共建立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达4008 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4%。
措施与行动
继续加强拉鲁湿地、纳木错等重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完成了西藏芒康滇金丝猴、西藏色林错黑颈鹤、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和类乌齐等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察隅慈巴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 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现状
气候概况 2002 年,全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正常或略偏高,降水各地分布不均,年内局地性气象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改则出现了强降温天气,拉萨及贡嘎出现了浮尘或扬沙天气,山南地区、阿里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遭受了雪灾、旱(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气温分布 2002年,全区平均气温在-2.1—12.3℃之间,年内除贡嘎较常年偏低0.l℃外,其余地区气温正常或略偏高。整个冬季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或显著偏高。
降水分布 2002年,全区降水量在109—924mm之间,阿里地区、江孜及隆子年降水量均低于300mm,而墨竹工卡、聂拉木、丁青、类乌齐、嘉黎、加查及林芝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Omm以上。2002年,各地降水基本接近常年同期值或略偏多。
气候灾害 2002年,全区主要气候灾害有雪灾、旱虫灾及霜冻、洪涝、雹灾、风灾等五种。雪灾:因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237万元。旱虫灾及霜冻:2002年3-8月,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4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虫、霜等自然灾害。洪涝灾害:2002年7-8月,全地区普降大雨,尼洋河、拉萨河、雅砻河及雅鲁藏布江中游局部河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超过警戒水位的大洪水。由于降水相对集中,强度较大,全区有65个县(市)不同程度遭受洪涝、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雹灾:6月底—7月15日,山南地区的洛扎、琼结、隆子、错那、浪卡子、曲松、加查等县相继遭受冰雹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3.3万元。风灾:1—4月份,那曲地区遭受了严重的风灾,风灾涉及范围大、来势猛、持续时间长,最大风力在11级以上,风速达36m/s,因风灾造成1929.03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地震灾害 2002 年,西藏发生MS≥5.0 级地震1次,即2002 年6月4日普兰县城东北MS5.7 级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 2002 年4月份以来,我区发生了多起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地质灾害48起,其中滑坡15起、崩塌13起、泥石流20起;造成人员伤亡20人,死亡19人;毁房超过200间,毁田超过550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0 万元。
措施与行动
2002年,编制了《2002年西藏自治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2年,全区共组织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57份,环评大纲10份,环境影响报告书23份,报告表24份;共批复登记表76份;向国家环保总局出具审批意见6份。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率达到80%。
2002年,全区共征收排污费165.9万元。
重点工程环境项目监督管理
2002 年,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产生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落实环保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为加强青藏铁路的环境监督管理,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青藏铁路格拉段西藏境内沿线石料及建筑石材开采管理有关事项的意见》。
2002年,自治区各部门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对青藏铁路已开工地段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自治区人大对青藏公路、国道318线等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2002年,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了砂石料场备案登记制度。
污染控制
2002 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决定,关闭了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拉萨登峰水泥厂和登峰水泥有限公司的3条水泥生产线,关闭了达孜县福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冶炼厂,查处了1家小造纸厂;加强了对拉萨地区现存的4家水泥厂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拉萨市开展了拉萨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查处了汽车修配行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林芝地区加大了噪声扰民和燃用木材的查处力度。昌都地区对治理未达标的昌都水泥厂提出了限期治理的要求。
环境法制建设
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复议委员会。
2002年,自治区人大、人民政府组织了7次大的环境保护执法调研,就资源开发和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执法检查。自治区环保局会同监察厅等相关部门,对村萨地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医院污水的治理、拉萨市环保局的环境法制建设及执法情况等进行了执法检查。各地(市)环保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开展了执法检查。全区的环境执法能力有所加强。
2002年,林业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受理各类林业案件286起。
2002年,全区环保部门共受理人民群众反映有关环境问题的来信、来访、来电共535起。办理、答复人大、政协建议提案13件。全区共受理“12369 ”环保举报热线电话469次,处理455起,处理率达97%以上。2002 年,全区未发生任何环境污染事故。
环境宣传教育与环境信息工作
2002年,全区各地、市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等环境保护相关宣传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有8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学校”;会同自治区团委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指导学校建立了7个“生态监护站”;在西藏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环保演讲比赛”;在《西藏日报》上开办了《环境专版》;发布了《2001 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编发环保信息22期222 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2 年,全区有地级市(拉萨市),县级市(日喀则市)两个城市,城市人口共23.5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4 万人。截至2002 年底,拉萨市、日喀则市建成区面积71.97 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693.6 公顷,公共绿地面积47.48 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3.5%;公园3个,面积67公顷。城市年供水量5443 万吨,供水管道长度356.69 公里,排水管道长度262.55 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271.59 公里。
环境监测与科研
2002年,全区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每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报拉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并在西藏电视台一、二频道播报了拉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2002年,全区2个监测站全年内共获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日均值数据2536 个,地表水监测数据1059 个,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等效声级数据2816 个,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376个。编发了《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季报》4期和《拉萨市空气质量月报》12期,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环境质量报告书(1996 —2000 年)》。
2002年,继续开展了珠峰地区的环境空气、地表水、长年积雪、土壤等要素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615个,编制了《珠峰地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报告(2002 年)》,开展了纳木错地区的环境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114个。
2002年,首次在拉萨地区开展了集中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工作和酸雨监测工作。
2002年,完成了“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项目”的研究。
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
2002 年,全区7地(市)均组建了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环保机构,其中,拉萨市、林芝地区成立了独立的正县级环保局,其余5地区成立了副县级环保局,归口国土资源局管理;部分县(市)也成立了环保机构。全区共有各级环保机构67个,人员230多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