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当雄县宁中乡曲才村牧民坚参与孙女在政府帮扶修建的高寒温室大棚里拔白萝卜。 记者 杨正林 摄
对共产党人来说,为民,永无止境;从当雄县来看,民生,始终牵着民心。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辽阔的当雄草原之上,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正在明媚的春光中徐徐展开。
在2013年“把脉”找方向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当雄县结合自治区11件民生任务,立足实际,确定了1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县级资金2200万元,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12件民生实事,一件件、一桩桩,是民声呼唤,更是严峻考验。
问计民生:把好脉 定准位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把好脉,才能治好病。
当雄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强化宗旨意识,把民生工程作为“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张正、县长旦增尼玛负总责,卫生、教育、民政、农牧等各部门“一把手”具体抓落实。
从决策到部署,从调研到宣讲,一场民生攻坚战,在当雄草原悄悄打响。
为把好脉,2013年5月,当雄县启动民生问题摸底调研,县长旦增尼玛亲自带队,各副县长和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30余人各负其责。
在13天内,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县6乡2镇、28个村(居)委会,走农户、访牧家,走村入户走访300余人,梳理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作风建设等群众意见、建议340条。
“以前没有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对民生问题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调研、梳理后才搞清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民生工作也找准了方向。”旦增尼玛告诉记者。
摸清了民生脉搏,找准了民生方向,才能对症下药。去年,340条民生意见中,已落实174条,剩余的民生意见将进一步加紧实施。今年2月,当雄县根据尚未落实的民生意见,结合落实自治区11件民生实事,下发了“一号文件”,分解下达12件民生实事任务。
这12件民生实事,涉及推广优良种公牛、解决乡镇民生实事、扶持牧民专合组织、提高村组干部和村医及兽医工资待遇、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助在校大学生等方方面面,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想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政策制定了,宣讲是关键。让群众了解,才能有效实施好。
2014年3月底,当雄县组织县委组织部、教育局、劳动局、卫生局、财政局、妇联等9家单位,开展了“深入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倾力为民解决民生问题”主题宣讲活动,对农牧民享受财政补助、医疗救助、大学生资助等民生政策进行讲解,并现场解答群众问题。
“听了宣讲,我们明白了党和政府是真心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我们心里也有了底。”当曲卡镇村民次旦多吉说。
惠泽民生:办实事 解难事
民生答卷,要解的是民生难题。一道道题,要解决的都是群众疾苦。
2012年12月才出生的旦增培杰,是公塘乡拉根村一组不满2周岁的小公民。因为得了支气管炎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2013年12月到县医院就医,却无钱住院。
当雄县医院立即为他办理了“先住院、后结算”绿卡,为他开通就医绿色救治通道,安排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治疗,同时无偿垫付了2000元住院押金。
旦增培杰病好出院后,共计花费13000多元,医保报销70%后,他家只承担了30%费用,即3900元;扣除2000元押金后,实际只承担了1900元。
这样的幸运,全得益于当雄县现在实施的“先住院、后结算”政策。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当雄县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卡政策,并从2013年5月起,新增加了“先住院、后结算”政策。病人在县医院确定在该院无法治疗的前提下,由县医院发放绿卡,到与县卫生局有合作关系的区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就诊,并由县财政无偿给予2000元住院押金,病人治疗出院后,再由县医院办理结算手续。
“仅发放住院押金这项政策,2013年全县就投入资金150万元,截至2014年4月,累计向248名符合条件的牧民群众发放住院押金49.6万元,不仅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而且方便了群众就医。”县卫生局副局长格桑拉姆告诉记者。
改善民生,关键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从2013年开始,当雄县给每个乡镇每年下拨100万元民生资金,用于解决基层实际困难。
公塘乡是一个牧业乡,去年、今年共下拨民生资金200万元,计划今年5月开始,落实19个民生项目,主要是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
该乡拉根村五组到附近的阿热湿地,以前有一条长2.7公里的简易村道,只有一两米宽,只能骑马或摩托车,无法通大车,群众运送草料、出行极不方便。
为此,乡政府从民生资金中拨出15万元,专门用来修路,目前资金、材料、人工全已到位,5月开工建设。修成后,将解决该组58户、200余名村民出行问题。
该乡冲嘎村一组48岁的兽医洛桑,今年藏历新年期间骑摩托车出诊时不幸摔断了腿,乡里在民生资金中给他补贴了1000元。
“像这样的民生小项目,大的不过十几万元,小的才几百元,虽然不起眼,但却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深受群众欢迎。”公塘乡党委书记何景平说。从今年开始,该乡还将在民生资金中拿出8万元,下拨该乡4个村,让村里自主解决各村民生困难。
民生,体现的是群众愿望。
走进当雄县敬老院,记者便看到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住房,有花圃,有宿舍,也有老人活动场所,老人们正在场地上高兴地跳舞。
当雄县共有五保老人96名,现在住在敬老院里的有48名。为了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县里去年改善了老人们的住房、饮食等条件。同时,在上级部门发放的五保户每人每年4620元供养金的基础上,县政府为该县分散供养五保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即5620元;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每人每年补贴3000元,即7620元;并把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每月生活补贴由原来的50元提高到150元。
“我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每天生活得都很开心、很快乐,这都是托党和政府的福!”今年73岁的斯曲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着说着就流眼泪了。
提升民生:促增收 创和谐
民生,反映民声,连接民心,跳动民情。
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当雄县着力提升民生质量,将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收致富能力逐步增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民生工程实施效果日益显现。
4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当雄县草原站,见到了该县刚从日喀则亚东县引进的65头帕里种公牛,体格健壮的种公牛,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嬉闹。
这是县畜牧局以每头6800元的价格,共投资45万元,刚引进的优良种公牛,目前正在草原站进行驯化、适应,1个月后分到各组。
引进优良种公牛,是当雄县改良牦牛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牧民增收的一项民生项目,总投资172万元。计划从亚东县帕里镇、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和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等地,引进172头优良种公牛,分配到全县172个自然小组,每组1头。
家住当曲卡镇曲登村的村民西洛,听说引进了优良种公牛,兴奋得一早就跑到草原站,一边观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下好了,我家的牛也可以配新品种了,肉奶产量也会增加了,一年多增收10000元没问题!”
当雄县畜牧局副局长周磊告诉记者,改良后的新品种牦牛,成畜成活率可以从以前的96.2%提高到98%以上,全县良种覆盖率将达到25.02%以上,群众直接收入将大大增加。
提升民生,还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资助大学生就是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
当雄县教体局局长仁青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当雄县开始实施资助大学生计划,按每名学生区外每年4200元、区内3000元、内地中职生1500元标准执行。2012年,共投入资金182.48万元,资助大学生601名;2013年,共投入资金189.82万元,资助大学生545名。
从今年开始,当雄县对当雄籍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学费进行全额资助,按照发票,实报实销,并对研究生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进行10000元的奖励。
作为两个大学生的父亲,当曲卡镇当曲村党支部书记贡嘎桑珠,今年53岁,两个女儿一个叫拉姆卓嘎,23岁,2011年考进西藏大学;另一个叫彭措曲珍,22岁,去年考进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虽然贡嘎桑珠家一年有约12万元的收入,但家中有13口人,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要供养,生活费用很高。
“2012年县里资助大学生政策出台后,我家的经济压力减轻多了,我希望这项政策能永远实行下去。当曲村现有30多名大学生,现在,村民们都愿意送孩子上大学。”贡嘎桑珠说。
提升民生,创建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当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元旦次仁告诉记者,今年,当雄县将由县财政出资,在每个村组开展“尊老爱幼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弘扬尊老爱幼美德,培育社会风尚,创和谐、促稳定。
一路向前,民生紧牵。
“下一步,当雄县将围绕民生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住房五大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好12件民生实事,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切实提升民生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感,真正把民生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县委书记张正的话中肯实在、掷地有声。
早春时节,河流苏醒了,草场变绿了,天空变蓝了,辽阔的当雄草原,生机萌动,春意勃发。
一路向前,赶考不断。
一个民生安康的当雄,正在逐步呈现;一个朝气迸发的当雄,正向我们招手;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正在深情书写!(张晓明 杨正林 见习记者 崔艳 索朗琼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