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从四川进军西藏。历时一年半,十八军“背着公路”进藏,圆满完成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为牢记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将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成功实践,激励高原儿女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篇章,西藏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70年前十八军进藏路,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采访报道,充分展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西藏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八军老战士方杰: 进藏路上的青春赞歌

数说宝“藏”·70年巨变|27万座卫生厕所背后的西藏人居环境改善 和武警叔叔一起过“六一” 偶遇西藏浪措

滇藏线上再走解放军进藏路: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共创美好未来。近年来,云南、西藏着力打造滇藏旅游环线新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两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唐古拉山的见证——走进“十八军独立支队进藏第一乡”聂荣县永曲乡

过去的索德多玛部落成为十八军独立支队进藏第一乡,昔日的苦难历经时代涤荡迎来华丽蜕变,革命先辈的英雄足迹在“红色永曲”血脉传承……

江达县岗托村: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70多年前,一艘艘牛皮船载着“金珠玛米”,带着伟大使命,踏着金沙江的咆哮走向雪域高原。

在这里,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如此绚烂!

傍晚,在誉为 “千碉之乡”的边巴乡,色珍挽着周金生的手走过一座座古碉楼。这些古碉楼,或险踞悬崖上,或隐藏于山谷中,或屹立在青稞田间,默默见证着他们俩的幸福。【详细】

克松社区的华丽转变

整齐划一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道路、宽敞平坦的党建文化广场、匠心独运的绿化点缀……走进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环境映入眼眸,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详细】

40多年后,他们回来了……

2021年6月10日,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东巴才村一处毫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亲人”。近日,20多位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的知青们重回40多年前鲁朗知青点,看看自己的“第二故乡”。【详细】

你以为的藏北牧区,现实中的藏北牧区

一说到藏北牧区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是牧民、大草原、帐篷、牦牛、虫草……没错~但是牧区可不止这些。2020年12月31日,聂荣县引进了共享电单车、海拔4700米的那曲聂荣县尼玛乡的室内温泉游泳馆。 【详细】

世上的猪有两种,一种叫僜香猪,另一种叫其它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细雨柔风中,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察隅县城南下,赶往下察隅镇采访京都村的僜巴村落。【详细】

【重走天路看变迁】“昆仑驿站”承载幸福生活

过去五年,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得到全面实施,“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作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准权利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出现在行动计划中,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保障愈加全面。【详细】

【重走天路看变迁】守护青藏生命线 搭起高原幸福桥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雪域高原迎来了铁路时代。在被誉为天路“旱码头”的格尔木火车站,每天晚上六点就陆续迎来列车进站高峰。【详细】

重走天路看变迁丨这个藏族村如今美又靓

行走在村道上,视野逐渐开阔。来到村民扎西邓珠家,院子里的橘色小花开得如火如荼。自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龙古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行动,鼓励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家家户户花开不断,芬芳四溢。【详细】

重走天路看变迁丨浙江援建百亩连栋智能温室 高寒那曲花果飘香

“芒果、香蕉、荔枝……”那曲色尼区的小学生扎西杰布,正恋恋不舍地闻着枝头的果香。这是他第一次触摸到这么多的热带植物。这份难忘的暑期体验,来自于浙江产业援藏项目——百亩连栋智能温室。【详细】

重走天路看变迁丨北京支边青年的这个农场,变这样了

来到旧址,一栋栋建筑、一件件实物、一组组照片、一个个故事,使人仿佛看到了各地人民团结奋战的身影。而几十年来,各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一直在上演。【详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 ICP 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